“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現場
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的工作部署,6月19日,教育部社科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舉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研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并以此紀念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60周年。本版特刊發與會部分代表的發言摘要。
“大德”的弘揚、踐行和遵循
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因此,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踐行和遵循的要求,融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為一體,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時代精神、彰顯了中國精神。
中國作為一頭“睡醒的獅子”“善良的獅子”,面對世界,國家之“大德”更顯其重要意義。“大德”弘揚,呈現的將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講就是要清楚“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大德”踐行,承諾的將是“中國已經發展起來了,我們不認可‘國強必霸’的邏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中華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大德”遵循,始終不渝的將是“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
習近平對“中國夢”的闡釋,十分關注其中“大德”的意蘊。國家之“大德”寓于中國夢之中。中國夢的實質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體現了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因此,“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這里的“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國家之“大德”。習近平對中國夢中體現的當代中國“大德”意蘊的闡釋,充分體現了“明大德”的性質、內涵、形式和意義。“明大德”是國家的思想內涵和政治形象;是國家的價值體認、國家凝聚民族精神和人民力量的“神器”;是堅持道路發展、制度完善和理論創新的軟實力;是國家的世界形象和內在定力的根本證實。
“明大德”的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該體現在多個方面,如習近平提出的,“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各種社會管理要承擔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在國家層面的制度設計、政策法規制定、司法政策行為等都應置于核心價值觀念的統攝之下,這些是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宣示,是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載體。(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專委會委員 顧海良)
探索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高校應發揮人才優勢和學科專業優勢,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支撐。習近平同志指出,大學是一個研究學問、探索真理的地方。高校人才薈萃、智力密集,是研究、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優勢學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研究基地和相關科研力量,深刻闡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基本要素和實踐途徑,推出更多有分量有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成果。如中國人民大學充分發揮人文學科齊全的學科優勢,以教育部道德與倫理學研究基地為依托,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這一重大課題的教學研究工作,與光明日報社、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活動,在全社會也引起了強烈反響。
引導廣大教師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要充分發揮高校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引領帶動作用,繼續實施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和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要突出重點,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等骨干群體,集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培訓。要繼續做好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推選等工作。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高校圍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要求,從落細、落小、落實入手,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融入大學各學科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考試評價之中。要在課程建設和教材修訂中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把實踐環節納入教育教學計劃,規定相應學時學分,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創新創造、勤工儉學等活動,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驗感受和認知理解。中國人民大學連續兩年開展了“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活動,同學們在“接地氣”的調研中加深了對國情民情的直觀認識;開展“中國夢·人大情”為主題的傳統文化體育、讀史讀經典等活動,讓大學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怡情養志、涵育文明。(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靳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