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場稱得上是“頂配”了:劇本是盛演不衰的經典作品,演員都是北京人藝的,如果平時看一場這樣檔次的演出,門票不會少于五六百元。可當這樣的高端演出以“公益場”的形式送給大學生時,卻被來自學生的笑場傷情了,失去了經典的沉穩,以至于連“老戲骨”楊立新在微博上連發五條微博,表示這樣的“公益場”不演也罷。
如果你面對的僅是一群不懂得在嚴肅劇場里觀賞禮儀的學生們,你可以從時代背景到如何鼓掌徐徐講起,不必焦躁,因為你面對的是一顆顆向美之心,只需假以時日,浸兩浸,熏兩熏,就可以獲得如雷的回報掌聲。可如果你面對的是一群長在泛娛樂時代、已經信奉“娛樂至死”的學生們,這樣的結兒從哪里開始解?
從教育開始解?孩子們從小到大每日里埋頭書本,可憐的空余時間里進劇場的次數屈指可數。對這樣長大的孩子,你要求他對語文填空以外的古今中外經典內容要了解,還要有敬意,是不是奢望了些?
從藝術開始解?當藝術被良莠不齊地推向了市場,這樣的生長環境只能導致變異的出現:輕淺薄露透的節目賺到錢了,有一批跟風者頗有“氣場”,打開電視,走進影院,到處都是狗血的劇情、搞怪的笑聲。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會覺得靜靜地觀賞、細細地咀嚼藝術是一種美嗎?難。
莊稼欠收了,有老天爺的份兒。孩子跑偏了,那只能是大人的過兒。大學生們對經典藝術的笑場,別只刺痛耳朵,也該刺刺心了。對經典的尊崇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行為標準,然后才可能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生活態度。如何對藝術經典始終存有一份,更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