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感嘆“本來的悲情一下子被觀眾的哄笑沖散了,這戲沒法演了”。這不難理解:這其實是藝術堅持的成本。
繼京劇之后,話劇終于也遭遇了看不懂的觀眾。其實,堅持傳統(tǒng)藝術的真正成本正在于此——觀眾少不可怕,收入差不可怕,但是不理解、不尊重、不懂得,往往就會傷害一批藝術家。話劇一下子成為“傳統(tǒng)藝術”,恰恰因為未來的觀賞主力正和話劇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年輕人坐在話劇殿堂里接近話劇,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進步了。
他們的哄笑,或許是對《雷雨》語言的不適應,或許是對某些橋段的不認可,或許是對故事和生活的反差不以為然。但是不要忘了,今天的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用笑表達歡樂,也用笑表達痛苦。當戲謔、反諷和顛覆在年輕一代的文化里成為流行詞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很難簡單地用反智主義、個性化來描述我們的文化未來。那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不確定,也恰恰意味著藝術仍然有機會。我完全理解楊立新在舞臺上那一刻的憤怒。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朝圣式的戲劇欣賞,只存在于心中有圣殿的人們。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人藝毫無疑問是一個中國話劇的圣殿。但當今的中國藝術,正處在一個失去圣殿、也需重建圣殿的時刻。
先要有圣殿,然后才有朝圣。人藝是“我們”的圣殿,但不一定是“他們”的圣殿。或許,對于我們,人藝因它的歷史、藝德、藝術感而成圣殿;對于他們,因為流行、速成與速朽的時尚、脆弱的信仰,甚至是微博、微信中那些段子,而失卻了圣殿。對于他們來說,藝術可能從來沒有圣殿,只有劇場。他們從這個劇場出來,又奔向下一個劇場。他們在急速變化的生活中,正在尋找他們所要的。按人藝的藝術家話說,“咱們得哄著他們玩兒”。
今天的藝術其實很幸運,因為適逢一次再創(chuàng)圣殿的機會。多年來,藝術家們沒有放棄堅持,又何必為幾聲哄笑而焦慮!對年輕人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時間還長,中國話劇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日子也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