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樹中秋”的來歷
中秋夜,燈內燃燭,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今天的廣州人或不知道什么叫豎中秋,即使知道也可能不甚清楚它的來歷。相傳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先是由劉伯溫賣靈符倡變,眾人相約中秋夕豎旗舉燈為號。自此之后廣州開始有了豎旗舉燈之習俗。
舊時廣州的房子多有樓臺,中秋夜,人們會豎旗在樓臺、屋頂上,旗多為七星旗,用紅色狗牙鑲邊,以紙制或用布制。七星旗之下,再橫擔一長方形旗,用艷色綢緞制成,上書“慶賀中秋”四字。另有燈籠,到了夜里,燃燭放內,用繩系在旗桿或竹竿上。有錢人懸燈籠多至數百個,普通家庭一條旗桿、兩個燈籠,十分歡喜, 但窮人既無房屋,又無燈籠。故有粵諺云:“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地下皺眉頭?!?/p>
木魚歌于明朝晚期出現于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于民間廣泛流傳。所謂月光書,就是木魚書。木魚書是木魚歌的唱本,名稱很多,如《客途秋恨》、《三娘教子》、《蒙正拜灶》等。買木魚書占卜的習俗在舊時廣州的番禺、花都、增城、從化一帶盛行。
中秋之夕,玉兔初升,賣木魚書者咸集于道,大聲叫喊:“月光贏、月光贏……”皆因粵語的“書”與“輸”同音,人皆怕輸。婦孺爭購木魚書以卜吉兇。買木魚書時,只能按順序抽取,檢視其中內容,如買到的是《客途秋恨》,有落魄之兆;如買的是《蒙正拜灶》,則有先難后易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