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過中秋有什么特別的習俗?
1.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是夜,明月東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幾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戶戶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西瓜、石榴、吊紅、文旦等時令水果。因“梨”與“離”諧音,故瓜果忌梨。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說能凈眼明目,俗稱“求甘露”。“月姑”即天上七仙女。據說,中秋節月圓之時,七位仙女紛紛下凡,為人們排憂解難。先點上清香,祭祀時,對月膜拜禱告:“月姑姐,月姑娘,請儂落來聊一場。門口一口井,請落月姑照水影;門口一池塘,請落月姑玩一晌;花衣衫,隨儂揀;金銀釵,隨儂戴……”覆小筐于盤,用食指支筐口,神降則隨食指顫動,小筐上下攀合,作剝啄聲,意味著仙女下凡,這時,可問月姑姐,如年齡、壽命、婚姻等問題,月姑姐以顫動小筐、米自動寫字的方式一一作答,預卜吉兇。“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游戲。按照陰陽五行學說,月亮為太陰,女為陰。而男子屬陽,不宜拜月,故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2.燒斗香
所謂“斗香”是由紙扎店制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形似寶塔的香斗,最高的有一人多高,斗香的香斗上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故稱之謂“斗香”。香斗四周糊著紗絹,有紙扎店木刻水印的精美的“唐明皇游月宮”、“嫦娥奔月”、“貴妃醉酒”、“薛禮嘆月”、“月下追韓信”等戲文故事的圖畫。香斗底座和撐架上還有一座用金銀紙糊扎而成的月宮牌樓,牌坊柱上有金龍盤繞,并有應時的對聯,橫批上有“丹桂飄香”之類的匾額,這金碧輝煌的月宮牌樓在彩旗簇擁下顯得壯麗動人。底座和撐架上還裝點著彩色的剪紙,稱“斗香花”,斗香花題材有八仙、和合、壽星等吉祥圖案,多以蠟光紙刻制,每套十張左右,這種剪紙現已少見。有的以彩色旗旌等裝飾,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香呈塔形,香的頂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彩色紙裝飾于其上。
中秋燒斗香寄寓著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愿望。中秋節這一天,當月兔東升時,家家戶戶都將斗香放置在庭院、天井或自己的店門口,香氣氤氳,整個院落彌漫在一片芬芳之中。如今燒斗香的習俗已絕跡了,可能連花甲老人也沒見過,古稀老人也要記性好的方能回憶起來。
3.中秋賽龍舟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云:“中秋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寧波民間中秋祭祀的神為土地神,秋日莊稼收獲,用新谷薦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聚大舟無數,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操舟者服飾與舟同色,一律古代武士裝。舟上扎彩龍,龍首高昂,遍插旗幡,鼓樂喧鬧,燈燭輝煌。一聲炮響,龍舟齊發,兒童著彩衣奏絲竹,一人立于舟前,鳴鑼指揮,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極為熱烈,以先到終點者為勝,競渡直至天亮。
4.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制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于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后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