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在選擇青年藝術家的時候比較關注的是‘青年藝術家是否具有獨立的藝術觀念和創造方法,表現力是否具有獨特性和實驗性’。這樣看來,學術性與市場其實并不矛盾,對待藝術的要求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青年藝術家大可放心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不必去刻意迎合誰。”
[詳細>>]
中國很多畫家,都面臨著生存問題。十年二十年功底還賣不掉畫,美院畢業都找不到工作,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畫家應該怎樣生存?現在的畫家怎么生存的?
美院畢業生就業狀況到底如何?到底還有多少學生畢業后還在堅持創作?整個社會到底有沒有對優秀的年輕藝術家給予充分的扶持?新快報收藏周刊對此提出發問。
馮博一提醒年輕藝術家,過早介入藝術市場,也會對創作產生不良影響。“現在中國藝術市場不是很規范。對于沒畢業或剛畢業的年輕藝術家來說,能有畫廊代理,經濟上會獲得一些回報,但因為創作上畢竟是剛起步,還不成熟,簽約后就會過早受到限制。藝術市場是很殘酷的,會希望你永遠畫某一類畫,因為市場好,而這勢必會抑制藝術家的創作。也就是說,年輕藝術家一旦被市場牽著走,就容易模式化或風格化。如果年輕藝術家保持自由身份,就可以繼續試驗、探索。”
[詳細>>]
有的青年藝術家過分關注金錢,早早將自己的作品推向藝術市場,這使得自己還不夠完全成熟的藝術形式和未來發展容易受到市場影響。所以,除非畫家的藝術水準已經十分成熟,青年畫家不要輕易直接面向市場,更不要直接與客戶去談賣畫的生意。
藝術家在進入藝術市場以后,其實繪畫與專業只是面對市場的一個方面,而有很多內容是需要重新學習的。馬學東說:“我覺得缺少一個課,教藝術家怎么面對市場,就是說你如何成為一名職業藝術家。“
青年藝術家以積極的心態進入市場,在走進市場的過程中,多借鑒已在專業上和市場上很成熟的師輩名家或同齡人,除了接受他們在專業上的積極影響外,多理解他們與市場合作的一面,以及對待市場的態度和方式。
[詳細>>]
隨著當代藝術市場的理性回歸,國內各大拍賣公司近年在當代藝術拍品的征集上均采取少而精的策略,尤其對存在市場風險的年輕藝術家作品更是再三斟酌。
青年藝術家需要關注,那是因為我們不夠成熟,我們需要關注是為了更完整地成長。但是青年藝術家不希望以關注之名被利用,那是一種誤導,這種誤導是致命的,這種關注只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悲劇。
當你想到這些獨特的方法,你就去做,去表現。藝術家做作品一般不考慮社會怎么看,但是會有社會認同感,社會應該接受支持和寬容,還要善意的去幫助。年輕藝術家不要有顧慮,而應該勇于去嘗試。
相較于一個已經相對成熟的作品,我更希望看到這些年輕藝術家的成長。每一個藝術品背后都承載著藝術家內心的張力和靈感。希望藝術家不要停下他們體驗生活的腳步。
無論怎么說,現在如何,將來如何,成功與否,只要你是獨立的,那么從內在深處說,你是孤獨的。這就是藝術家的命運,同樣也是年輕藝術家的命運,我們應該享受這種的生活。
從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來看,作品的相似度或者是模仿程度還是很強的,可能是跟我們的教育體系有關系,個人在這種環境里可能要有自省的能力。在創作這種慢長的生涯里,最重要的是自我格局、自我系統的建構。
對于目前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來看,多樣性肯定是最主要的一種特質。在多樣性這種特質的基礎上,個人化的色彩實際上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就我的經歷而言,畫畫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自己的創作,以及和畫廊之間錯綜復雜的事情要懂得循序漸進,年輕人對于自己的市場之類的事情也應該循序漸進,起步價可以先低一點,然后慢慢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