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法的教育和傳播出現了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書法集中地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從本質上講書法的延續也是中華民族延續的一種方式,而書法的延續往往是通過一代代地傳授與學習得以實現的,中小學生又是接受這種傳授的主要對象。但由于種種原因,現代社會的滾滾車輪大有毫不留情地將這古老的藝術甩掉的來勢,社會和家庭又因書法的實用性逐漸失去而淡化了對它的熱情,書法慢慢變成一種可學和不可學的擺設。作為有責任感的有志之士,從書法這古老的文化之中品足了其中的情韻,深刻感受到它作為一種極為優秀的文化,對人特別是對中小學生的極大裨益。一方面他們感到了書法的生存與發展的危機,另一方面他們又將畢生所學,傾心之誠,孜孜不倦地教育出一批又一批書法人才。
當代的中小學生是幸福的、受寵的,同時又是不堪重負的一-代。現代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在人數上已減到極至,但其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都絲毫沒有減損,作為完成傳遞父輩意志的小孩,別無選擇地承受原來兩個或兩個以上子輩人的責任,父母望子成龍的欲望便更加急切。為了早日成功,惟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學習,加倍地學習,課內、課外、英語、奧數……在一種極強目的性、實用性支配下去學習,可見其辛苦程度。同時獨生子女受到父輩的愛護和寵護也加倍增長,從客觀上增加了孩子的依賴性,減弱獨立性,對中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并非完全有利。
面對這樣一個現狀,有志之士都在思考一種協調方法,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能走上一個健康的軌道。學習書法就是這種有效途徑中的一種,通過事實證明,接受書法教育的學生能獲得一種極強的協調和自控能力,為學習其他學科,培養其他技能打好一個良好基礎。
二、寫字與書法的矛盾趨子尖銳
寫字與書法是兩個有本質區別的概念。寫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實用性,書法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抒情和欣賞,重藝術性,寫字力求以最短時間和較少精力盡快達到目標,書法則需要以畢生的精力來探索,目標也無止境。但寫字和書法又是這樣的密不可分。書法必須是寫字,如果不是寫字,而去寫(畫)其它玩藝,又何必叫書法;而寫字則為書法充當了由實用美向藝術美過渡的橋梁,但寫字卻不是書法。
如果把書法看作是單一的藝術教育,只能在高等院校中行得通,而在中小學教育中、實用是個必不可少的教學動力,“字寫得好”的誘惑,對每個中小學生都會產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實用色彩很濃。教育部門將寫字作為學生素質培養的一項內容,但人們還是把寫字多稱為“書法”,這種含糊不僅造成認識上的差異,而且在實踐中也遇到了麻煩。寫字的三個基本要求——規范、端正、清楚,實行上與作為藝術的書法是不無沖突的。藝術最看重的是個性、風格,書法中的許多書體與端正決不相容,即使是楷書,太強調端正,也就沒有了生氣。清朝的“館閣體”被書法忌諱,就是一個例子。書法追求的是用墨、用筆、結體等豐富的變化,而一豐富當然也就無法“清楚”了。實際中寫字與書法間會遭遇許多困惑:寫字好的:芍乏生,甚至指導寫字有突出成效的老師,很少能在書法展上入選,而全國書法展的優秀作者,按照他們的觀念教學,也大多難以得到教育部門的首肯。長期維持寫字規范、端正、清楚的要求,藝術靈性難免受到壓抑,而㈠在相當程度上,以后當書法家是沒有希望的。
我們不能說教育部門的要求不對,作為中小學生素質的培養,規范、端正、清楚的要求是完全適宜的。我們既不能忽視書法的美育功能,也不宜忽視家長們的約定俗成,將書法與寫字:完全分開。重要的是在規范、端正、清楚之外,還可有個“生動”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多少具備些書法修養,逐漸引導學生由美育的寫字技巧訓練(主要是小學階段)轉向美的書法藝術(主要是中學階段)的學習。
三、中小學書法教育大半卷入庳展教育之中。
有人宣稱,當代書法創作是以展覽為中心的創作。的確,展覽作為一種連結社會作品與書法家的一個中間環節,在無形地改變著傳統書法創作的理念和規范,為培養和造就這種速成展廳“書法家”的強大后備軍,應展式書法教育如雨后春筍,小學書法教育也大半被卷入應展教育之中,這真是當代書法教育的悲哀!書法教育幾乎變成了無實際內容的形式空殼。當前的書法教育必須從應展教育轉向美育性質的素質教育。
在當今許多書法展賽上,直接模仿套用的現象隨處可見,不少施教者認為,只要學生形、神畢肖地臨摹好這些作品,就是具有了基本功力,就能人展獲獎,并為以后在書法上的發展做好了重要準備。
教學實踐證明,臨摹能力的強化確實可以使學生在技巧層面和觀察力培養方面有所收獲,但問題的癥結偏偏是大部分教師過分片面夸大表面形式準確臨摹的功效,忽略隱含在法帖形式之內的學生多方面能力與素質的綜合滲透。
中小學書法教學應該是通過培養學生具有書法所需的多種能力(包括觀察、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記憶力、表現力、創造力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素質(主要是經過有選擇后提取的有關技法論述),從而,既為學生在日后的書法學習研究的發展中奠定良好基礎,又使一些將要從事其他研究與工作的學生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與陶冶。
在這種教學觀念支配下,施教者在幫助學生認真分析與把握法帖形、神特色的同時,還要注重書法能力與理論素質的培養。教學實踐證明,隨著學生相關能力與素質的逐步提高,無論是臨習法帖還是初步創作,多數學生都能較快切入主題及把握主動性,并由此增強自信心并顯示出發展的“后勁”,即使在書法上將是“業余愛好”,運用以上所培養出的某種書法能力與相關素質,亦可促進對其他知識的學習及運用。
四、中小學書法教學模式僵化,進入歷史慣性怪圈。
隨著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一些藝術學科的基礎教學,均不斷進行新的探索與改革,其成就之大,影響之廣均前所未有,相比之下,中小學書法基礎教學,則多陳陳相因,步履遲緩,已明顯暴露出自身存在的弊端,尤其是教學實踐過程中,帶有濃重的古典式、私塾式的結構散漫、師徒相授的經驗教育色彩,處在一個歷史的慣性怪圈之中。
應該說,現行的書法課堂教學模式比原來的私塾教學進步了,科學了,書法私塾教學主要是個體的臨摹指導,教師進行隨意性的無序點撥,這種齋塾師徒訓練依賴大量的時間臨習以其手活心悟。當代人尤其是我們的中小學生哪能如此從容。但這種教學形式也并非一無是處,至少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現行教學模式最早來自洋人,西方學問不講綜合,是嚴格分科的。中小學書法教學奉行現行教學規則,也不自覺地推行條塊分割,不講辯證統一的教學模式。重技巧訓練,輕學訓培養;重寫字技法,輕技法理論誘導及思考。
音樂教育、繪畫教育可以移植西方整套方法,素描教程、視唱教程照搬可以,而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書法教學模式無可借鑒,一切都得首創。
筆者認為,中小學書法教學的出路在于敢于突破舊有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對涉及到的諸多方面給予重新審視并進行大膽改革。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始終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并本著系統、循序漸進的原則,多樣、靈活地去開展教學。展望未來,在中小學書法教學這塊園地中,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