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3>中小學書法>名家語錄

      劉恒:書法藝術的學習與傳承

      時間:2013年03月06日 來源:天津書法家協會 作者:劉恒

        各位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到天津來,借中國(天津)書法藝術節這樣一個機會,與我們的各位書法老師來交流一下關于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傳承。我來之前主辦單位的領導與我商量題目,當我知道參加這個活動的都是天津各個學校的書法老師,因此,考慮這個題目比較合適--書法藝術的學習與傳承。

        因為大家都是老師,書法作為一個專門的藝術形式,它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畢竟要有專門的技巧和專門的知識。老師要教學生,首先自己要學習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識,然后再傳授給學生,這樣就構成了我們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現象,因為書法就是這樣來的。那么對于我們這些老師來說我想我們所談的書法的學習,首先是對自己的,對于個人的一個要求,因為考慮的是我們接下來要教授給學生的。

        書法藝術從古到今,如果講細一點可能要費時間,如果從最早的石器時代符號的刻劃也就是漢字的初期,然后到甲骨文到金文,如果說的保守一點,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成熟的書法藝術可能要到漢朝時期才開始形成的。那么從那時候算起來到現在,書法藝術也有兩千多年了。在這個過程里面,書法藝術經歷了幾次大的轉變。也就構成了我們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主要的內容。首先一個就是漢字已發生了改變,書法史的前期,我們一般從魏晉南北朝往前,基本上它是和我們漢字本身的發展結合到一塊,那么,隋唐以后文字逐漸的標準化,逐漸的簡約化,也就是說以前的篆書、隸書都已經沒有什么實用的價值,都變成了一種裝飾藝術,實用的只有楷書和我們日常說的行草書。到了民國以后,清末民國以來,從外國傳進來了鉛筆、鋼筆,還有后來的圓珠筆。這種筆的傳入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使我們的毛筆書寫慢慢地就退出了實用的范疇。那么每當這樣一次轉變之后,實際上書法藝術就更加向具有審美價值的方向,或是說向純粹的藝術活動又靠近了一步。

        現在離我們最近的,正在發生的一個轉變,就是現在電腦的普及。很多人都直接敲擊鍵盤,也就可以說不用拿筆寫字了。這個從表面上看,當然是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但對于我們一個民族來說,特別對于我們下一代青少年來說,如果從小不寫字,首先一個是缺乏生活中對文字使用的技能。如果說我們今天上課要停電怎么辦?老師只好去寫板書,不能拿電腦打投影儀直接在那里。我在報紙上已經看到兩到三條這種消息,都是大學的老師,電腦出了故障要寫板書的時候竟拿起筆來寫不出字,這個都當新聞上報紙。那么也就是說,電腦的普及和發展改變了我們一些生活習慣,從另一方面來講在這個條件在這種形勢下提倡推廣我們的書法藝術,盡管它跟實用有些區別,但是對于漢字的書寫,對于人的特別是青少年的智力的開發,它是有積極的作用,而且保留這樣的一門藝術形式,在當前我們中國經濟發展里面我們的民族文化要擴大影響要走向世界,書法在這里面是很重要的內容。我們講的繪畫,我們中國有,外國也有。我們講到音樂,我們有外國也有,講到書法就只有我們有。亞洲的一些國家像日本、韓國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一些搞書法的人,他們也有他們的一些風格。但都從我們這里傳過去的。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逐漸擴大。在這里,書法占了很大的比重。當前的中小學課程中,書法所占的比重很小,社會很多名人,包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各種場合都在呼吁恢復書法課程的設置。廣東省力度比較大,他們的中小學都設有書法課。一部分省市已經動了,天津是一個文化積淀很深厚的城市,在這方面,以后應該有所前進,有所作為。隨著形勢的需要,書法藝術會在未來的教育里面占有必要的位置。一旦這種課程設置以后,對于書法師資的需求也是必然的。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談的,就是書法的學習和傳承。

        談到學習,我想無論從事書法教學的,還是自己進行書法實踐的,或者是通過展覽加入書法家協會的,都是需要學習作為一個過程,或者是目標。作為一個個體,學習是有兩方面的,一是技能上的學習,二是知識上的學習。技能上,說白了就是實踐、創作上的問題,比如臨帖,從古到今,實用的書寫活動,到現在變成純粹的藝術活動。不同的書體,不同的字帖,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篆書,結構上有自身的要求,隸書有它特殊的筆法,書寫的體勢方面也有規律。唐代以后,大家基本是寫行草書了,宋四家也好,趙孟頫、董其昌也好,清代書法家也好,一直到今天,行草依然是占大多數。草書看上去很隨意,其實它有著自身的規范和要求,草法在草書中有一個嚴格的系統,有一定的規則,多繞一個圈,多拐一個折,可能就是別的字。因此,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認識了解到,書法的字型結構、書體特征,都有哪些規律?再比如,書法作品的形式有哪些?怎樣才符合規范?像橫批、冊頁、手卷通常情況下是古人拿在手里把玩的,長度一般也不會太長。我們就要了解這些規矩,了解這些習慣。這在我們學習書法過程中,除去如何寫,寫什么內容之外,寫成什么樣?放在什么地方?這些問題都很重要。再有,筆法,古人通常把它說的很玄。有時說的神乎其神,“什么人傳給什么人”。好像獨到的不外傳的一樣。其實,毛筆只是人寫字的一種柔軟的工具,它蘸上墨汁,在宣紙上(一般為生宣紙)書寫,在宣紙上產生的效果書法家如何去把握?包括書法的著作里面,老先生反復強調,書法一個基本原則,書法的線條要飽滿、要圓潤,這就和筆尖的豐滿有關聯了。如果在書寫的過程中,筆鋒扁得像刷子一樣,寫出來效果又不一樣了。誰也不能保證書寫過程中毛筆始終保持直立的圓錐形,使用中自然有一個形狀的變化,會出現各種現象。我們看王羲之的書法,他在里面有很多形狀的線條,變化豐富。不要迷信筆法的神秘性。實際上,你就學會怎么樣使用墨和水,怎樣搭配?比例是怎樣?有個比較理想的效果。有些在洋紙上寫有效果,但在宣紙上就不一樣了。用筆的速度,加上水和墨的特點,都會影響書寫的效果。寫隸書,它有蠶頭雁尾,如果一個字當中有多個橫向的筆畫,出現兩個雁尾,顯然不好看。古人叫“雁不雙飛”。楷書,起筆和收筆,要有一個“頓挫”。最初形成習慣的時候,它是與書寫動作的連貫有關系的,篆書畫圓圈,隸書書寫的速度是比較緩慢的,變成楷書之后,楷書筆畫需要有連貫性,有了“頓挫”就連上了。從探索走向成熟。中國書法的技巧是與實用連在一起的。民國以來,隨著硬筆的普及,書法的實用價值已經越來越少。但是在這種變化上面,書法做為純藝術,還是要考慮與使用性是有聯系的。這樣,我們就懂得了前人寫字為什么要這樣寫,今天為什么還要這樣寫?結字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一個書法家,他個人的風格體現在哪里?個人有個人的習慣,非常專業的,非常熟悉的人,才能分辨出,那個筆道是王鐸寫的,那個是董其昌寫的。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的積累,經驗的積累。一般人最直觀的,或者說對書法不是很熟悉的人,看作品一眼能分辨出來的,這個人字是這個樣子,那個人字是那個樣子,從哪看?從字形上看。行話叫“間架結構”。最簡單的一個“人”字,一撇一捺,不同的書法家寫出來,放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習慣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結字很重要。我們學習古代某個碑帖,把握一個風格特征,主要在結字上。臨摹的時候,要把握規律。看書法家寫的“龍飛鳳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左右結構是怎么處理的,上下結構是怎么處理的,都不一樣。一般是上面緊湊一點,下面松散一些,這樣有穩重感。但是,元代趙孟頫就不一樣,他把上面寫得比較松,下面很緊湊。這就顯現出個人風格。漢字結構本身有建筑的特性,筆畫就是部件,構成一個完整的構件。結構作為審美的一部分,是我們創作的素材。個人審美的習慣或者是追求,也表現在這里。

        說到書法的學習,不是我在這兒一說,或者看什么書就能解決問題的。除了看字帖、看書籍,了解一些規矩之外,更主要的是手上的練習。以前,大畫家潘天壽說過一句話:“學畫一年名滿鄉,學字三年上不了墻。”說明書法練習的難度,花費時間的長度,你會發現比畫畫難得多。潘天壽是一位優秀的畫家,也是一位書法家。他講的非常實在。我們不是貶低繪畫,繪畫比較直觀,有一定的內容、規律、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套路和格式。而書法有那么多的資料,浩如煙海,盡管說起來有規律,可是其中的變化非常多。所以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掌握一部分字的寫法,另一部分可能字帖上沒有。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有的同志臨摹《蘭亭序》臨的很像,寫一首唐詩,有的字《蘭亭序》上沒有,創作起來就不知道怎么寫了。這就是“規律”沒有把握到。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所要獲得的就是把握規律。一個是字體的變化,各種字形結構的,左右結構的,半包圍的,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多寶塔》,字形特征是什么樣的,都要把握住。這是學習書法所必須的。臨帖是學習書法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書法的審美,從古到今,一個字怎么寫好看,它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自然界有棵樹,我就寫成樹,天上飛的什么鳥,我就寫個鳥。字是怎么來的,是人造的。一個字怎么寫好看,是前輩人通過使用總結出來的。今天我們學習書法,要把字寫好看寫到位,怎么辦?只有從前人那里學。有人說我不學前人,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我說你要是為了強身健體,像練習氣功一樣,或者是為了修身養性,怎么寫都行,只要你高興。但是你要為了參加展覽,加入協會,要想得到大家的承認,那你必須歸結到我們大家共同遵守的、大家認可的規則體系中來。這就是為什么學習書法就必須臨帖,為什么要從古人那里來的原因。書法的規則是從古代到今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是后人從前人那里實踐總結出來的。后人學習也只能用前人的法則來要求自己。當你達到一定程度的時侯,你就能把握,基本體現出這種法則。除了技巧的法規,你可能還會有突破、改造,也就有了你個人的風格。在藝術上,起碼在書法這門藝術上,很難說誰能夠不臨帖就寫出一個新風格。這是不可能的,很難獲得大家的認可,獲得社會的認可。再一個,你所“獨創的字體”要么什么都不是,要么還是曾經學習借鑒了某位書家的風格。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向古人學習,踏踏實實地從正規的法則中學習,從古人的法帖中學習。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績,可以從某個碑帖入手。或者專攻楷書,或者專攻隸書。甚至在行草中這么多家里,我專攻某一家。比如,我專攻米芾,然后寫出個人風格來。我們都可以稱他為書法家。

        今天在座的都是書法教師,除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之外,我們還有一個面對學生的問題。我們自己要有一個專攻的方向,主攻的內容,還要廣泛地涉獵書法的其他內容。我可能專門寫草書,但是也需要了解一下甚至去實踐一下其他書體是怎么一回事兒。將來教學生學習時用得著。你不一定非要精通這門,但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內容,知道什么風格,知道師承什么。同時還要學篆刻,你可能不擅長篆刻,自己的印章還需要請篆刻家來刻,但用印的相關知識我們應該了解。除了古代的各個時代的名家經典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借鑒現當代的書法藝術成果,來增加自己書法一般性的知識修養。

        我們正在進行的書法節上的各種書法展覽,這些展覽是對書法全方位的繼承、體現了發展的趨勢,這里面有篆書、隸書、楷書,有大字、小字,年紀大的人寫的、年輕人寫的,都有。我們能參觀的盡量去參觀,能參加的盡量參加。應該了解一下創作上領先的作者或者是經常入選的作者是怎么做的?比如你是學米芾的,你就看一看別人是怎樣學米芾的。這對自己知識的積累、書法技能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

        除了基本技能的學習之外,還有一個知識的學習。搞書法的人,無論是自己書法的實踐,還是書法的教學,與其他藝術相比,書法更強調知識的積累、修養的提高。歷史上,從古到今,幾乎沒有只會寫字而沒有其他才能的。像鄧石如那樣只會寫字沒有其他技能的比較少見,大部分是古人講的“士”的階層。比如宋代,書法家很多是做官的。他們文化的層次比較高,大部分都會作詩。甚至有專門學術方面研究的學者。到了現代,作者群逐漸脫離“士”的階層,脫離了知識分子的階層。三十多年的發展,中間一段時間,許多作者都把精力放在技巧方面。很少有關注知識修養的。其實,文化修養是解決“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由于我們建國幾十年在意識形態、社會轉型等方面走了一些彎路,導致書法藝術瀕臨失傳。改革開放以后書法開始復蘇,我們在書法學習方面也是重點在技巧上。特別是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出現文化“斷層”,光想著怎么寫的好看,怎么寫出特點來。但是三十年來在高層書法展(比如全國書法展、中青年書法展、蘭亭獎等)上,我們發現技巧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可以說,單講技巧方面與古人不相上下,非常到位。有的作者已經有了個人的發揮。學明朝的、清朝的,以至民國的,都有新的突破、新的發揮。可是到現在我們發現,技巧方面面目雷同、內容空洞、取法單調。展覽的評審中經常看到許多看上去像一個人寫的。我們開始意識到,書法不是簡單的技巧,或者說通過技巧能夠達到一個高度,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技巧是能夠過關的。可是說到內涵,就需要有豐厚的修養基礎,就不那么簡單了。用什么方式彌補作者文化修養的缺失,對書法家來說是更高的要求,為的是作者能夠走的更高更遠。因此,強調文化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在搞培訓時候經常遇到一個問題,我們曾經舉辦過讀書班,都是專家,還開過專門的討論會,這就是提倡大家讀一讀書。首先是文字學,包括古文字學和今文字學。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古璽文字、簡帛書、楚金文等,隸書以后就叫今文字。不管我們自己是寫古文字的、篆書的,還是寫隸書、楷書的,都牽扯到這個字形是怎么來的問題。比如,為什么草書的有些字形差別那樣小?為什么書法家能夠區別開來?多一個折,少拐一個彎就是另外一個字。這些字很多是在文字最初衍變過程中形成的,我們搞書法的要懂得篆書的寫法,盡管你不是搞篆書創作的。基本的篆書結構、特點要有所了解。我們可以買一本裘錫圭先生寫的《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出版),以及其他學者、專家、教授寫的文字學方面的專著。再有一個問題是要養成隨身攜帶一本《新華字典》的習慣。特別是在寫字的時候,旁邊要有字典便于查閱。在書法展覽的作品中經常會有繁體字,《新華字典》中就有繁體與簡體的對照,簡化字的情況非常復雜,不懂得字的簡化歷程就很麻煩,容易搞混出錯。比如一個展覽里有寫《岳陽樓記》的,開頭就有“慶歷四年春”,這個“歷”就不能寫成“歷史”的“歷”(“廠”下面加上兩個“禾”,最下面是個“日”而不是“止”,也就是應該寫成繁體“曆”)。不同的字在不同的場合用,這在創作時經常會碰到。你看電視劇里的字幕經常出錯,就是有些年輕人不太懂得繁簡字的實際寫法造成的。所以說,拿不準的字一定要查一查字典。我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文字學方面的知識。再比如,一般的書寫格式也很重要。過去有一位年輕人在書協幫忙,大學畢業,我讓他打一份材料,打出來一看沒有段落,起頭頂著格寫。我說,你平時看不看報紙,每個自然段是不是空兩格起頭哇?可見現在有的年輕人要么不認真,要么不用心,或者從小就不大注意這些問題,這些都是文化上問題。書法家一定要有文字學的基礎。

        再一個問題,就是要關注書學研究的成果,即有關書法研究的專業理論知識。這里包括書法理論,因為理論是有哲學意義的,其中還有書法史的東西。另外還有書法美學、書法批評、書法技法。唐朝孫過庭的《書譜》,用草書寫的,這是一篇非常有價值的名著,它里面闡述了書法創作方方面面的道理,這類文章應該好好讀一讀。通過書論的學習,我們老師們可以獲得描述書法、評論書法的方法。學會用書法的語言評價一件書法作品,而不是一般白話的論述。

        還有一點,就是文房四寶的知識。我們現在使用毛筆所蘸的墨基本上是墨汁了,不再使用硯臺了。硯臺基本是收藏品了。至少我們要了解毛筆分幾種,羊毫筆是怎么一會事兒,兼毫與狼毫有什么不同?寫多大的字應該用什么筆合適?臨什么帖用什么筆合適?

        最后一點,就是文史知識與文學知識。書法家隊伍中很多人是學習文史的或喜愛文史知識的。歷朝歷代的書法家大都通曉歷史,基本了解前期與當代不同時代書法的特征,學習書法也是對學習文史的一種鞏固。文學知識有了,就會自己寫一些文章。盡管現在已經不是寫詩的年代了,但能自己寫詩畢竟是好事情。現在展覽上作品書寫的內容也太單調雷同,應該更多樣化。歷史上書論比文論、詩論是晚些出現的,文論早,兩漢、三國時期就出現了。書論到了東晉才出現。而且是夾雜在很多文論、詩論里面的。形容書法的詞匯很多是形容詩的,是一脈相承的。所以通過對詩的閱讀,可以提高對書法的認識,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另外,對于其他藝術門類,比如繪畫要學。其實搞書法的人寫到一定程度,去學一學繪畫是比較容易上手的。寫草書的人畫起寫意畫來非常容易得心應手。現在有一些畫家畫畫得很好,字卻寫的很差。曾經有篇文章專門做過統計,全國美展上國畫作品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根本就沒有題字,就是在石頭邊上或樹干上寫一個名字而已。不敢或不會在畫上題個什么詩句。這就完全違背中國畫文人繪畫的傳統。美術界也在呼吁畫家應該寫寫字、讀讀詩。

        我國傳統的詩詞有很嚴格的規定,這就是要我們創作上要學會“戴著鐐銬跳舞”,詩不僅僅是“押韻”,而且詞性、平仄聲都有規定。我們今天學習詩詞,寫詩詞,樂趣也就在這兒。誰能在這種要求里面、規定當中做的巧、做的妙,誰就是高手。寫字也一樣,它也有一定的規則,大家在一樣的規則里面,比一比看誰的技法好、誰理解的深、誰寫的到位?誰寫的靈活?看哪個人的特色明顯?

      (編輯:單軒)
      會員服務
      免费A级毛片av无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无码永久免费AV网站| 特级小箩利无码毛片| 五月婷婷在线中文字幕观看|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无码永久不卡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日本中文字幕网站|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超清无码无卡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精品偷拍| 91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五月天|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欧美人妻aⅴ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夜色资源网站|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120软件|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2020|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韩国中文字幕毛片|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