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合肥2月5日電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但在其數千年歷史中有過“元旦”等多個名稱,日期也多次變化。專家介紹,直至1914年為接軌西方歷法才將“元旦”之名移到陽歷1月1日,陰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即將到來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來的第100個春節。
“過年”起源于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天文史學家石云里介紹,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準,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
100年來,春節也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民國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試圖將賀年、祭祖、貼春聯等活動移到陽歷元旦,是民間強烈的傳統意識保住了春節。”安徽省民俗學會秘書長王賢友說,“雖然形式在變,但春節祭祖祈福的內涵沒變,家庭團圓、強化家族意識的功能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