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組織了一次書面形式的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活動十周年的討論,專家們從它的社會影響和意義、感動中國與感動世界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以下為探討實錄:
龐井君: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哲學博士 感動世界的五個立足點
《感動中國》所呈現的不僅是中華民族道德血脈、精神價值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世界、對未來響亮而自豪的宣告:中華民族復興、重新崛起于世界強國之林,不僅僅是憑著悠遠千年的輝煌過去、廣袤疆域的泱泱大觀和GDP的持續攀升,更要依靠這些有情有義、敢于擔當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和傳揚者。在中國正在大踏步走向世界、世界渴望更多了解中國的時代背景下,《感動中國》如何能夠感動世界?我認為應該有以下五個立足點。
一是世界眼光。思想立足點的高度決定視野的廣闊度,而視野的廣闊度又決定了思想的深度。中國文化產品要感動世界,都要有立足中國看世界,同時也能以世界眼光回望中國的視野和立意。以全球的視野講中國的故事,“感動中國”的,也必能感動世界。
二是時代價值。和平與發展,民主與自由,和諧與繁榮,寬容與理解,追求真善美,追求公平正義,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等價值理念,是當今世界的時代精神和價值主流,是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也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孜孜以求所取得的偉大文明成果。感動世界的作品一定要契合與表現這些時代價值,不斷發現和發掘人性光輝,只有承載這些時代價值的作品才能引起世界的共鳴。
三是中國個性。個性是一個民族的發展源頭和存在依據,關乎民族的身份認同和未來發展,也是幫助世界了解、接納自己以至被感動的重要方面。民族個性往往根植于民族特有的人文土壤,經過千百年的沉淀和升華,最具有標識性和生命力。真正具有中華民族個性和精神氣質的作品才能引起世界的興趣和關注,才能真正感動世界。
四是本土語境。秉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能有“居高聲自遠”的文化自負,要傳播民族的精神文化就必須以謙虛友好的心態尋求中國文化與異域語境的深層契合。要有針對性地深入研究國外受眾的心理特點和價值偏好,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掌握國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利用他們的接受慣性降低傳播阻力。只有進入本土化語境的文化傳遞,才能成就友好親和的“感動”效果?!豆Ψ蛐茇垺返某晒δ嫦虻卣f明了這一點。
五是現代傳播。當今傳媒生態正在深刻調整和重塑,傳播理念、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對傳播效果的影響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故事要走向世界并感動世界,必須秉持現代傳播理念,尊重現代傳播規律,運用傳現代播技術和傳播體系,提高市場營銷能力,實現品牌效應,通過占領現代傳播市場和世界文化市場的方式感動世界受眾。
李舒東: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感動《感動中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2002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活動開展以來,已經走過了十年的路程,從鮮為人知到如今婦孺皆知,成長為一個品牌活動許多網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地震撼著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直到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彼我詮男〉酱?,引起上至中央領導下至百姓民眾的極大關注?
從我十年的關注中,我認為《感動中國》的作用是多重的:它是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臺。在這里,你能以心靈聆聽中華民族精神、思想脈動的主旋律的各種樂章,或悲壯慷慨或昂揚激越,這些不同樂章既是中華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體表現,又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感動中國》還是引領時代精神的精品,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它講母愛、仁愛、大愛,講關心、講奉獻、講真善美,在這里,你會讀到那些讓你熱血沸騰、淚流不止的史詩般的助人為樂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堅忍不拔精神、忠貞不二精神;井岡山精神、紅巖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
《感動中國》還是時代的坐標。在這一坐標中,你會看到那些不在高爵厚祿、功成名就,卻用智、仁、勇、志、忠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普通人、好人、英雄——從2002年《感動中國》推出的勤政愛民鄭培民、任長霞,錢學森、巴金、張瑞敏、楊利偉、鐘南山、多民族孤兒的媽媽阿里帕 阿力馬洪……到一路走來的朱光亞、劉金國、楊善洲、吳孟超,火海救人英雄王茂華、在舟曲特大泥石流中,不顧家人安危,始終戰斗在第一線的軍人王偉”、“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30年如一日熱心公益事業,幫助身邊弱勢困難群體化解矛盾,給300余個瀕臨絕望和無助的困難家庭帶來新的希望、雷鋒生活工作過的鞍鋼集團礦業公司一名普通的公路管理員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扎根高原地區支教的教師夫婦胡忠、謝曉君,靠賣羊肉串資助貧困學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從8歲開始伺候癱瘓養母12年的孝順女兒孟佩杰、自小失去雙臂卻創造出生命奇跡的鋼琴師劉偉、……,仁愛、奉獻已融入他們的生活,始終洋溢于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是沖破塵世暮靄的霞光,讓人類的崇高之光照亮大地,他們是和煦的春風,讓人與人的溫暖相互傳遞。“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备呱窖鲋?,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令人神往,因為他們,中國正一步步接近著“十億神州盡舜堯”的理想。
《感動中國》還是一面成就世界的鏡子?!耙糟~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知得失。” 精神力量影響人的存在,甚至可以影響人的生死?!陡袆又袊返挠^眾在激動、感動之后是打動、行動,一些觀看者后來成為了感動中國的人物,恰如佛學中一典故所言: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破壞這個世界的力量,而是成就這個世界的力量、挽救這個世界的力量、救護這個世界的力量、重新生發這個世界的力量。《感動中國》正是培育這四種力量的土壤。從這個意義上,《感動中國》還是播種機,最初是一點一滴,慢慢地,變成綠洲,匯集成江河,成為道德的力量,中華民族的脊梁,共同構筑大國之魂。
十年的《感動中國》,事跡如歌,人氣浩蕩。若問《感動中國》的意義和價值,可能會有無數的答案,我想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概括。
沈衛星:《光明日報》總編室主任 為了人間更加美好--評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的價值引領
十年生聚。當中央電視臺對其一年一度《感動中國》進行回望時,當一個個令社會感動無比、讓人們心生敬仰的人重新朝我們走來時,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能深刻認識媒體對生活潛藏的感動元素進行精挑細揀的挖掘,并釋放出他們榜樣的作用和感化的力量,就無法全面而清晰地評價今日中國的道德風貌和文明步伐。作為“央視制造”的一檔大型節目,《感動中國》在尋找、篩選、聚焦、放大那些感動我們的人物的過程中,顯示了一個國家媒體在主流價值觀呈現上的責任擔當,無疑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公益性平臺。
每當觀看年度《感動中國》時,耳畔總會響起“讓世界充滿愛”的主旋律,胸中總是充滿“美好人間”的情感。這些感動過我們的人,他們有的因為給自己設定了高尚的人生目標而令人景慕,有的因為只有幫助了他者才能使自己生活更快樂的理念令人歆羨,有的因為純粹來自人性深處的自然之舉而令人動容……他們在各自偉大或平凡的道路上做著自認為應該做的事。而有一種人,他們首先內心時時被這個社會、時代、生活和周圍的人感動著,然后懷著回饋、報恩、答謝的心情,以一種享受的姿態來進行著他們義舉和善行,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更為超邁的境界。
由于經由央視節目組的網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推舉,《感動中國》中的人物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們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節目設計的人物事跡的呈現環節,包括頒獎詞,推委語等,都讓感動直抵觀眾心里,其傳播學意義上的“送達率”之高,堪稱無出其右。其實,那些感動中國的人,那些感動的因子,在我們的社會中從來沒有缺失過,始終伴隨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因此,與其說這個節目越來越吸引人,不如說是生活本身成就了這檔節目。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人感動。感動,不僅是人的個體內生的情感,也可以轉化為集體性的感染,顯然,后者是央視更加看重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從之?!庇捎谘胍曀哂械膹姶蟮母采w面,《感動中國》更是超越了一般節目的意義,通過輻射,使感動再一次發酵、傳導、催化和蒸騰,成為人心向善的動力源,社會進步的正向標。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各上星綜合頻道紛紛開辦了類似《感動中國》的節目,它們都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傳統美德的道德建設為旨歸,如北京衛視《好人故事》、上海東方衛視《大愛東方》、湖南衛視《平民英雄》、山東衛視《天下父母》、遼寧衛視《中國好人》、河北衛視《真心英雄》、廣西衛視《讓愛住我家》、重慶衛視《重慶好人》……我相信,更多的公民將走進這個舞臺,而經過節目的熏染洗禮,億萬觀眾帶著感動走進社會,我們的生活將一定變得更加美好。
當然,《感動中國》所選出的傳揚的人物,還都是樸素的、傳統的、感性的、淺近的。一個進步健康社會,需要更多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的感動主體,即那些代表更為新生的形象和理性的力量,因為一個社會畢竟是由多種力量構成的。所以,我期望媒體應該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和胸襟去發掘和呈現,以引領社會公眾。
陸小華:傳媒專家 十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推選委員 打動一個時代的“感動”——作為推選委員體悟《感動中國》十年
從2002年第一屆“《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開始,我榮幸地擔任推選委員,一起走過十年。第一批推選委員共40位,包括一些方面的負責人、著名作家、知名學者等社會各方面人士。
回首十年前,21世紀之初,經歷了改革開放,高速發展,整個社會的心理實際上在尋求一個聚焦點,一個共振點。什么樣的東西能夠形成這樣的聚焦點、共振點?什么能夠代表這一年的社會取向?新出現的這個中國年度人物評選,選擇了一個關鍵詞:感動。感動,這個詞可以成為這樣的聚焦點和共振點。它給了這個社會很簡單的維度,什么樣的東西打動了我,什么樣的東西打動了我們,什么樣的東西打動了社會,什么樣的東西打動這一年的中國。
每個人都可能為什么東西所感動。感動,是最容易和一個人的心底產生共鳴的。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還有靈魂,他還有感情,他還有價值取向。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心中還是覺得隱隱約約缺少了一點東西。所缺少的東西,他可能自己未必很清晰地感覺到。但是,當有一個東西刺激起他,他就會形成一個共振。我印象中,當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在當時沒有這么高的地位,僅僅是中央電視臺很多個年終活動的一個,也沒有像今天成為一種風向標。當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頒獎典禮第一次推出,播出之后的反響,我想,超出了主辦者的預料,可以說是萬人空巷。
我印象中,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上8點鐘黃金時間,過去是晚會、電視劇等等充斥的時段,很少有這樣的具有打動人心力量的頒獎盛典,就是一些做了讓人難忘事跡的人物的匯聚,尤其是這些人接受采訪的時候,非常質樸的語言更打動了人們。第一屆的頒獎典禮時,我在現場。當時同樣非常感動。作為推選委員,評選時,接觸更多的是紙面材料和視頻,但是在現場看到活生生的人,一個短片凝聚了他最感動人的那一瞬間,看到他們接受采訪,講述他們的心路歷程,非常震撼,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力量給予的震撼。我的印象中,從頭到尾都是沉浸在那樣的氛圍中。
我想,在場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的感受。也因為如此,這個節目播出之后才可能有這么強烈的反響,這么高的評價。因此,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就由一個普通的活動,一下變成了在全國有影響的具有風向標意義的評選。
可以說,感動這個詞,是很質樸的詞,但一個得到上上下下、社會各界認可的年度人物評選,使得感動這個詞有了特殊的含義,今天回頭看,它有一點沉甸甸的分量,因為它是感動中國,它和一個年度、一個時代、一個集體、一個社會的大的取向結合了起來。這是我們今天回頭看對它的體悟。
從第一屆開始,就采用了由兩個孩子現場頒獎的新穎形式。我覺得那是未來對現在的褒獎。這兩個孩子可能就是五六歲,很可能不是太懂得他送上獎杯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的話的意義。但是,他們代表未來,他們代表了向上,他們代表了純潔,他們同時也代表了希望。用這樣的形式來頒獎,是非常有象征意義的。當然,也可以說是普通人給普通人頒獎,但我更愿意理解為是未來給現在頒獎,希望給現實頒獎。
作為推選委員,這些年來,推薦什么樣的人,從什么角度寫推薦詞,更是代表著我自己對他們所做的事情的體悟,更代表著我對時代精神的理解,我對這個社會、這個民族的精神取向的理解??梢哉f,候選人中每個人都做出讓人感動的事績,為什么我推薦這個?我還是希望能看到他的所作、他的所為、他的所悟、他的所言,能給這個社會和民族,給這個國家的未來帶來些什么。別的推選委員可能會從別的角度思考。這樣,不同的推選委員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匯聚起來,就能互相彌補一點缺憾,就能夠使得推選結果更能讓盡可能多的人信服。
一個好的人物評選總是有些東西與別的評選相區別。十年后看,是什么?這些候選人做出了許多事,他們自己可能覺得沒有什么,比如幾十年照顧一個人,他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而“感動中國”的評選標準促使人們去發掘出這樣一些人。有很多候選人被選出來,成為年度人物,確實有時是偶然機遇,因為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們的所作所為被人們看到,比如有一個老師要爬梯子上懸崖才能到他的學校,很偶然的被外界所知。但是他們自己而言,他覺得那就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自己可能沒有覺得那是一個很高道德水準的行為,他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民辦教師,他就應當是這樣的。而“感動中國”的評選,恰恰是幫助了人們去發掘出那些普通的中國人,在那些“我就該這樣做”的樸素認識中,發掘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這可能是這個評選和以往的評選所不同的。
最好的人物評選,一定是所選擇出的人物要有所作所為,可以讓不同的人從多方面有所感受,得到共鳴。如果一個人物只是單面的,只能夠讓人們從一個角度去理解、去感受的,也許他打動人的力量就沒有這么大。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普通人的事跡中,去找到自己的共振點,自己的聚焦點,打動自己的地方。那一對民辦教師,女性觀眾可能感動到的是愛情的力量,她的丈夫要爬懸崖到小學校里去教書,后來他的妻子實在不忍心看到他一個人這樣,就也上山陪他,兩個人一起在上山。而另外的觀眾可能看到的是教師的責任感,一個民辦教師這樣把自己化成蠟燭,以自己最好的歲月,在一個遠離鄉鎮的小學校去當教師。
感動中國是如何打動人的?它呼喚起了每一個普通人心中本來有的那份善,本來有的那份向上,本來有的那份對社會的關愛。這些普通人,可能因為忙于應對現實生活,為了生活,為了房子,為了讀書,為了孩子,為了生活中無數的壓力,他生命中那些原有的重要東西看起來一時相對次要了。但當另外一個普通人的所作所為被選出來,被放大,刺激了他,打動了他,就把他心中那些本來就有的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呼喚了出來。所以,我覺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是一個呼喚者,他把人們心中向上的力量、希望的力量、關愛的力量呼喚了出來,這真的是一種內在的共振,內在的呼喚。我想,這比一般所說的彌補了什么,可能更準確、更好一些。
新的共振的形成了,所有人心中向上的力量就起來了。當人們看到一個人是可以這樣甘于奉獻、默默無聞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在另外一個場合,他自己就也會這樣做,這樣,這個社會向善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多。我從來不認為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缺失。不是。它很多時候可能是被俗務,被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壓力所擠壓,那些東西一時占了位置、占了上風。但人們心目中向善的力量,人們的價值取向,人們的精神取向一直存在。這個民族能夠千年延續,保持凝聚,核心是蘊藏在每個心中內在的力量。如果只是認為某個評選是在重塑價值觀,那就泯滅了千千萬萬,包括還沒有被人們所注意到的那些人、及其所做的那些能夠打動人們的事的價值,可能就泯滅了沉默的大多數心目中那些強烈的聲音。我想那一定不是這樣的,向善,一定是所有人心地所在,我寧愿相信所有人都是向善的。
感動這個詞,在十年之前是日常的很多詞語的一個,感動、打動。而今天,感動中國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專用名詞,人們講到它的時候帶有特殊含義。乃至今天有更多的活動,開始把感動兩個字拿出來用,說明人們已經賦予了這個詞特殊的含義。感動、感動中國這兩組詞有了特殊的含義,特殊的價值,被人們拿出來特殊使用,就可以證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對這個社會的文化建設已經起到了推動作用。感動中國這樣的人物評選,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傳媒影響人的方式。過去的媒體,總體上是靜媒體,說說新聞,說說事實,說說報道,說說評論,靠事實和觀點的力量影響人。電視走在時代風氣之先,開始組織人物評選這樣的活動。感動中國作為這樣一種評選活動,使得媒體以新的方式和社會形成了互動,媒體動起來,和社會互動起來,使得媒體豐富了影響社會、影響人的方式。同時,媒體對于一種體現向善價值觀的人和事實的集中放大,對這個社會的道德建設、思想建設、核心價值觀的強化,起到有意義的推動作用。
這十年,作為推選委員,我覺得我內心的標準在向兩端擴展,一端是越來越更平實,越來越視角向下,更愿意去看到非常普通的人,他做了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其中所具有的打動人的力量。就像今年所評選的無臂男孩兒彈鋼琴,我覺得他的所為所述,體現了出生命的力量。他當然因為參加達人秀為全國所關注,但是他確實表現出一個熱愛生命的人的本能選擇,只不過他做得更精彩。另一個是更向上。一個時代,它總是需要一種凝聚力量。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事代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精神取向?今天,感動中國的人和事千千萬,什么樣的人和事值得傳媒選擇出來放大,那還是需要更多地想一想。比如說,現在這個社會期待創新、期待變革,什么樣的人和事中更多體現出這一點,還是有很多東西是需要選擇的。
作為推選委員,這十年,我同樣走過了內心被感動、被激蕩、被砥勵的心路歷程。這十年我不是每次頒獎都在現場。這些年,我幾乎每次寫推薦詞都是在深夜,忙完了所有的工作,深夜燈下靜思,去看每個人的材料,那個時候可能心最靜,寫出我的感悟。我們這個社會中有很多人是以奉獻一生為代價,在做不同的事情。他們甚至不會像那些文化水平很高,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們,很難講出一番道理,但是他們做了,以自己的人生為代價,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比如民辦教師,這就具有很強悍的力量。當然,這十年中,印象非常深刻的還包括在關鍵時刻作出關鍵抉擇的人們,比如試飛員。那一剎那,他可能只有半秒鐘、一秒鐘的抉擇,那一抉擇就決定了他是否可能以生命為代價去擔當,在特殊的時候,以直覺反應,把生命讓給別人的人。當然,印象最深的也包括,在2008年,作為集體群像,把集體獎頒給了全體中國人。那只能是中國人。沒有一個團隊,沒有一個集體,能在2008年那樣,值得全體中國人,值得整個中國,為之褒獎和自豪。所以,那一年把集體獎頒給了中國人,也是很被大家所認可的。我們今天再回頭來看,我堅信選擇中國人整體作為集體獎,都是當時和現在來看最正確的選擇。
張勝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 《感動中國》高擎起精神火炬
長期以來,我一直懷著景仰、感恩和敬畏的心態,關注著央視一年一度舉辦的“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活動和頒獎儀式;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參與網上投票,以及《感動中國》節目的高收視率,都已經清楚地表明這一評選活動已深深地感動了中國和中國的老百姓。每一年觀看頒獎典禮上一幕幕動人場景,我都怦然心動,往往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們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驟轉型,文化走向多元,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毋庸諱言,也出現了價值觀念混亂、思想道德滑坡、社會誠信缺失等令人擔憂的不良現象。值此之際,《感動中國》猶如高擎起的精神火炬,灼灼耀眼,燭照九洲大地,給人們予溫暖、慰籍、鼓舞和前行的力量。因此,怎么贊譽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都不為過。
連續十年,《感動中國》節目共評選出來的一百多位年度人物(或群體),堪稱時代的楷摸,他們當中既有國家棟梁之材,又有社會底層普通百姓,從他們身上無不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光輝,或鐵肩擔道義,或大愛灑人間;這些英模人物的故事,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又呈現出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正是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社會公平正義所呼喚的人文品格與精神支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唯其完全來自民間、來自百姓、來自社會生話的方方面面,不說教,不作秀,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辛苦勞作、上下求索、默默奉獻、樸實無華,為國家、為社會添磚加瓦,為他人、為弱者遮風擋雨,為明天、為未來鋪織錦繡……所以,當他們站立在舞臺上時,才會顯得那么高大槐梧,那么光華四射。
國家正大力倡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因為,一個大國的崛起,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標幟是全方位的: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期待電視熒屏上涌現出更多的像《感動中國》這樣能夠感動觀眾、凈化風氣、升華境界的優秀電視欄目。
建議《感動中國》節目擴大評選范圍、加大宣傳力度,包括對入圍的候選人物也要廣為宣傳,對當選的人物要進行長期跟蹤宣傳報道,造成一種氣勢,弘揚一股正氣,蔚成社會風尚。
向歷屆當選《感動中國》的先進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感動中國》欄目的策劃、采編、主持人及評委們表達深深的謝意!
張德祥:中國視協《當代電視》雜志主編 《感動中國》:良心的盛典
有多少電視欄目隨著時間流逝了,又有多少欄目滋生出來,萬花筒般的電視欄目喧囂著變換著,令人眼花繚亂,生生滅滅也如過眼云煙。然而,有些欄目卻能長久地駐留于觀眾心中。央視的《感動中國》十年了,樣式和風格不變,一年一度的感動不變。多少人觀后流淚,多少人觀后沉思!為什么 ?一顆顆心被感動了。
能感動人心的,莫過于人心,莫過于人的良心。所以,每年一次的感動,就是對良心的一次認同,就是對人心的一次校正。在這個商品社會中,燈紅酒綠,紅塵滾滾,人心難免被種種利益所誘惑所糾纏而物化而偏狹,或走火入魔而迷失方向。你要問《感動中國》的價值和意義,我認為,就是一年一次為我們掃除心靈上的塵埃,讓我們在感動中觸摸和體認自己的良心,讓我們的心靈回家。
《感動中國》里的人物,就來自于我們的生活中,來自于我們身邊,普通而平常,恰恰是在這普通而平常中顯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品質的高尚。楊善洲,幾十年如一日,談何容易?沒有高尚和純粹是做不到的。他不為利,難道是為名嗎?人都走了,名對于他還有意義嗎?所以,他也不是為了名。他那么做,是良知使然。不那么做,良心上過不去。實際上,他是最自然最本色的,所以他是快樂的,良心的快樂!《感動中國》里的人物無不執著于自己的選擇,身體力行,艱苦著,更快樂著,無論成就多少、貢獻大小,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行動發光發熱,使生命綻放出美好人性的花朵,為人間增加著真善美的色彩。你若問《感動中國》是什么類型的節目,我的回答是:良心的盛典。我們生活中有那么多盛典,一個什么由頭都可以盛典,為什么就不能為人間的美好心靈作一次盛典呢?《感動中國》恰恰就是這樣一次盛典。無論別的盛典多么絢爛、絢麗、炫目,而《感動中國》卻永遠是那么簡約、典雅、樸素。好!美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善良的心是單純的、純凈的、樸素的。形式與內容相統一。
我很欣賞《感動中國》的頒獎詞,沒有高不可及的大話,沒有言過其實的贊美,而是貼著人物的心靈,真實而親切。他們的行為,多數人都能做到,只要我們的心和他們的心靠得近一些,再近一些,就能見賢思齊。
中央電視臺有兩臺晚會影響深遠,一個是《感動中國》,另一個是《3.15晚會》,一年一度,人們極為關注。這兩臺晚會,前者為良心喝彩立傳,彰顯良知,點燃人心中的明燈;后者是曝光那些偽劣假冒,讓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在陽光下曬一曬,使丑惡原形畢露,讓全民共審之,人人喊打之、遠離之,丑惡就不會那么囂張了。中國社會正在發展中,進步中,媒體應當給社會進步一種助力,應當彰顯出良知的力量。《感動中國》與《3.15晚會》就是最具有良知力量的節目。人們期盼著有更多良知力量的節目提振社會良知的信心。從良心出發,讓社會走向和諧。
張希賢: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博導 《感動中國》:良心的盛典
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舉辦十年了。十年里,你是當代中國人一面鮮紅的文化旗幟。
十年里,你集中展示了當代中國人的“時代風骨”,既引來了那么多中國人對自己的奮斗精神的欣賞與愛戀,又激勵了那么多中國人去創造那屬于自己民族的博大精深的時代精神。從革命到建設,再到改革開放,從解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到解決“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人民的富?!保總€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奮斗足跡。你之所以“感動中國”,是因為那種集中展示的時代精神,是整個中國人奮斗的縮影,人們在欄目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奮斗精神。人們欣賞她,是在總結與反思自己所創造的時代精神;人們愛戀她,是在思考著如何使這一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更加深邃。人們在愛戀與審讀中,又勇于忘卻昨日的輝煌,去開拓那一片新的處女地。這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你高擎這一精神旗幟,使色彩日益斑斕凝重。
十年里,在“一切向錢看”的“金錢社會”里,你寄托了中國人的那份情感和慰籍了許多中國人的那棵受傷的心靈。市場經濟使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滄桑巨變,但大浪淘沙、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社會迅速變成了“金錢社會”。在“銅臭味”熏天的時代,你展示了中國人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和高昂的時代主旋律,使中國人的那份奮斗的情感在你這里得到了凈化,那份受傷的心靈在你這里得到了洗禮。人們的靈魂在你這里得到了“修行”,開始了再出發。
十年里,在“歐風美雨”的“西化”精神世界里,你堅守了中國人那份神圣的奮斗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兩度舉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旗幟,是中國文化建設中的一個深邃學問。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解決一個“脫蘇”的問題,既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又對“蘇聯十月革命和建設道路”進行再創新。改革開放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解決一個“脫美”的問題,既擺脫“美國文化”的影響,又要經過再創新后超越“美國文化”。在這個“崇美”與“憤青”并存的時代,你堅守了中國人那份虛心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難能可貴的不卑不亢精神氣質,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與集成創新的奮斗精神。你理解了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成為了中國人如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的精神旗幟。
用孫中山先生的話慰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