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捧紅了眾多的明星。而伴隨著春晚的成長,小品等語言類節目也逐步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類別,給廣大觀眾帶來了無數的歡樂,并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專門適應于晚會和電視播出的藝術表現形式。
如果追根溯源,這種短小精悍的藝術形式,實際上最早是來源于藝術院校為表、導演以及創作等專業的教學所進行的訓練用的戲劇小品,只是二者之間由于各自的目的、旨趣以及服務對象的不同而漸行漸遠、分道揚鑣。而為了區別于藝術教學中訓練所用的戲劇小品,我們一般約定俗成地將之稱為“春晚式小品”(或稱“晚會式小品”)。
服務于教學訓練的戲劇小品與“春晚式小品”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只是藝術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訓練階段而非終點,其宗旨和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進入日后的藝術創作而進行的,是為了提高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藝術能力而進行的一種專業基礎訓練。因此,雖然會以“簡單事件小品”“復雜事件小品”或是“畫面、音響小品”等稱呼來命名與區分不同訓練階段的側重點,但本質上卻都是要求關注人物本身,注重人物關系的架構、發展以及變化等,是要在一個小的框架內,達到“杯水波瀾”的效果,從而歷練創作者設置情境、把握人物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它針對于藝術創作本身,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對于內容、題材等是悲是喜、是大眾還是小眾,沒有太多的限制。作為暴露問題的展示載體,它能幫助主創們在不斷的失敗和糾錯的過程中,迅速成長和成熟起來,為進入大作品的創作做好扎實的準備。
“春晚式小品”則不同,它需要直接面對觀眾的評判,觀眾的反應和接受程度是它最后能否面世的關鍵所在。就在對觀眾心理的不斷摸索和趨近中,春晚舞臺上的小品演出,也逐漸涌現出了多種“流派”,在呈現上各具特色。
比如,最早開始在央視春晚演出小品的王景愚以及陳佩斯、朱時茂等人的作品,就充分展示出從戲劇小品出發而漸漸向晚會氣質的走近。而他們作品中對于戲劇性的重視與營造,也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小品的篇幅較小,但他們依然會一絲不茍地運用戲劇創作的手法進行布局。尤其是陳佩斯、朱時茂這對黃金搭檔,從他們的《吃面條》、《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優秀作品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關系的變化和層次,而且對于角色的心理展示也極為重視,充分利用了角色的倒錯與置換、人物內心與表面之間的差異、意識與潛意識的矛盾等去結構全篇、塑造角色,喜劇性和幽默都直接產生和來源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和心態等。再加上二人的精彩演繹,令這些只是出場十幾分鐘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夠深入人心。而這種對于戲劇的依戀,似乎也預示了陳佩斯后來缺席春晚、專注于戲劇舞臺的藝術方向。而以趙本山、潘長江、鞏漢林等人為代表的小品,從東北二人轉生發而來,借助語言的魅力(俏皮話、順口溜等“東北嗑”),能侃會耍,更注重喜劇性和笑點的營造。表演者作為一個主要的看點,如趙本山就是借助自己多年的基層實踐經驗,對于觀眾的接受心理把握準確、拿捏到位,并以其對于現實生活的關注并加以調侃和變形等方式,很快就以其濃郁的平民性、“接地氣”等特點,大受歡迎。還有黃宏等人的小品,則介于以上二者之間。顯然,他們一直在努力將戲劇性和笑點都抓住,注重感人和娛樂的兼顧。
此外,還應提一下今年在央視春晚登臺的“開心麻花”團隊,在他們創作的作品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晚會小品開始向戲劇小品回歸的一種趨向。雖然,由于他們相對缺少晚會表演的實踐經驗,使小品的晚會特點與戲劇性之間還未最好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存在著創作者的心理預期與觀眾的期待視野之間的些許裂痕,不過,他們把創作的落點放在人物的情感和人物的關系上,無疑是已經走在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上。而正是在“春晚式小品”誕生之初就已然存在的晚會屬性,決定了其必然還是要以觀眾的反饋作為第一要務,因此也必然無法做到真正的“超然”。
可以說,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變化之后,“春晚式小品”一直反映著現實社會的許多問題,有時甚至還承載了一些社會熱點或理念的傳遞與表達。眾多“春晚式小品”的產生、出現乃至小品風格的變化等,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社會風俗變遷過程的一個縮影。因此,它的興衰盈虧都是很正常的。打個比方,就像“井噴”之后,把水池重新注滿需要時間,觀眾對此也應保持平常心。
當然,觀眾的寬容與理解,并不意味著從業者就可以放棄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創作,理應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想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必須一邊深入生活,一邊苦練內功,并能將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小品限于篇幅,要的是“杯水波瀾”,因此更需要機巧和匠心。但是,“巧”的關鍵,卻絕不在于露巧或是為巧而巧甚至投機取巧,而是把“巧”化于藝術形象之中。
另外,創作還必須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小品的成功,主要還是取決于創作和表演的水準。當初,在晚會舞臺上風光無限的小品,實際上也正是得益于在機遇面前厚積薄發的寫作者以及當時已經在其他舞臺上“準備”了多年的表演者們,雙方在創作中的珠聯璧合,造就了小品曾經的輝煌。如今,它所面臨的瓶頸,既是源于二者的“青黃不接”,更是由于創作本身所出現的浮躁。
真正的幽默,理應來自思想的芬芳。沒有生活的積淀、真誠的反思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光是靠語言、對白上的俏皮話、“抖包袱”或是耍一下小機靈,都是撐不起作品、抓不住觀眾的。這,無疑也是近年春晚小品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當小品的主創者們擺正了創作的心態,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萃取和展現出藝術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