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今天的幸福》
小品,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曾在舞臺上創造輝煌,陳佩斯演活了小偷、烤肉小販、小心眼食客……做客“小崔說事”賽詩的白云、黑土,拌嘴都妙語連珠;還有趙麗蓉《打工奇遇》告誡商家要“貨真價實”……而今年,央視春晚小品數量銳減,搞笑橋段乏善可陳。昨日本報采訪諸多喜劇圈人士,為小品“把脈”,分析“小品不好看”的原因。
藥效一
品出生活味道
觀眾喜歡看小品是因為它深入生活,比如陳佩斯、朱時茂作品表現了烤肉攤、餛飩店、錄像廳發生的故事,但如今,小品結構落入俗套,常是家庭成員之間產生一連串誤會,真相大白后煽情結尾。
《換大米》陜籍編劇呂宏強接受記者采訪說:“小品,重點是個‘品’字,品味、味道,演一段小故事給人啟迪。但現在呢?所有小品都在追求熱鬧、嬉鬧,就像相聲從諷刺變成歌頌,都變味了,老百姓還能喜歡嗎?”龍年春晚,小品《荊軻刺秦》批穿越,另一個小品《今天的幸福》卻用穿越逗樂,到底批還是捧,連觀眾都分不清楚。主題雷同,一味追求搞笑是當下小品的瓶頸。呂宏強說:“生活中能產生喜劇沖突的素材有很多。小品主題一般由晚會決定,他們一味要鬧,要搞笑,其實不止觀眾,連編劇都會迷失。”
藥效二
挖掘表演人才
觀眾一喊“不想再見春晚老面孔”,影視紅星呼啦啦上臺來,但潦草過眼留不下任何印象。優秀小品演員就那么難找?
擔任多屆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統籌的王寶社,昨日對本報記者說:“中國真正能演小品的演員數不出10個,演小品其實不容易。陳佩斯演話劇出身,他的小品風格傾向啞劇;趙本山更語言化,他甚至能給小品里加二人轉,觀眾看著還不突兀。”王寶社說,小品表演非常考驗演員的個人魅力,“演話劇有時間優勢,演影視劇有鏡頭、燈光、音響幫忙,演小品要在十幾分鐘內連貫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該抖的包袱還都要響亮。小品其實很有市場,但教育、理論,及對小品演員身份認定的缺失,導致這行一直上不了藝術臺面。如果能掙大錢,誰愿意苦哈哈地排小品?如果能演好小品,影視作品都能無往而不勝。”
藥效三
潛心劇本創作
現在的小品總有一層褪不掉的浮躁,臺詞缺乏原創,與網絡流行語頻“撞車”。但對編劇來說,小品稿費與影視劇天差地別,前不久有消息稱《相親2》編劇只拿到5千元稿費。演員靠小品幾乎無法謀生,小品成為春晚的“特供產品”,難免誕生急就章。
經典小品《張三其人》、《產房門前》中的陜籍演員楊新鳴,昨日接受本報采訪說:“小品原本是戲劇學院學生上課時訓練表演的一種手段,后被央視春晚啟用傳承至今。它誕生時,包括影視劇在內的文化產業并不發達,許多大牌的導演、編劇、演員,比如馮小剛、王朔當年都參與過小品創作。”與郭達當年同為西安話劇院演員的楊新鳴,回憶起當年排練小品的情景說:“那會兒,我跟郭達都還是年輕演員,看春晚小品這么受觀眾歡迎,就自己琢磨練小品,題材來自生活,什么賣涼皮的、旅游景點做買賣的……幾個小品加上一些歌舞就去全國巡演好多場。但現在雜糅各種表演形式的小品,背離肢體表演的初衷,加上影視圈提供給演員的機會多樣化,所以創作小品劇本和表演小品的人越來越少。”
藥效四
跟上傳播節奏
目前小品都只出現在春節檔期。除了央視還有小品大賽,其他電視節目幾乎沒有小品的身影。市場不提供演出平臺,也成為小品衰敗的重要原因?
江蘇衛視一位電視編導昨日道出其中緣由,“小品跟相聲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創作出一個好本子需要很長的時間。郭德綱去年封箱演出在我們臺播出,當時他有個理論:傳統文藝上電視,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你,但壞處是害怕創作跟不上傳播。電視節目屬于現代快速消耗品,一個本子、一個段子,觀眾不會想重復看許多遍,所以不是電視媒體不愿播出,是原創力跟不上電視消費的節奏。”
一群專攻喜劇演出的年輕人“開心麻花”似乎是找到了喜劇發展的良方,今年春晚表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較為亮眼。導演閆非昨日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其實‘開心麻花’是一個文化公司,喜劇話劇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今后也會發展電影、電視劇。平時創作靈感中有適合做小品的題材,也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