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寫寫不出精品
今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反響讓小品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小品的未來又會怎樣?小品面臨的問題很多,又將如何解決?
本報推出的“探究小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系列報道引起專家關注,他們紛紛為小品的明天支招。
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崔凱認為,小品是存還是亡,取決于觀眾的需求,現在并沒有跡象表明有什么新藝術形式會代替小品,但小品是否會繼續走下去則取決于作品,可以說成也作品,敗也作品。
崔凱說:“現在小品創作進入疲勞期,而并非是表演者的責任。其實仔細想來,趙本山班底早已擁有一定的觀眾群,如果有好作品出現,他們來演繹會非常出彩的。過去曾有個創作團隊一直在堅挺,但是這個團隊在老化。現在出現一批年輕作者,但他們在創作上有‘三浮’傾向。一是心態浮躁,急于寫出作品。二是創作膚淺,春節到了,只要大家笑就好。其實不是這樣,任何作品抽去思想,只強調某種功能都是不行的,都沒有回味的余地,只有精品才能留存下來。三是作品出現‘浮腫’現象,就是越寫越長。 ”
崔凱說,舉行筆會時,小品作品不少,但是模仿、跟風、重復的作品太多,真正集觀賞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作品卻出不來。他認為,小品要解決創作問題是第一要務:“要組織好小品創作隊伍,作品一定要來源于真實生活,要接地氣,創作者要放下身段走下去,關注民生,關注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才能寫出好作品。 ”
著名喜劇導演尚敬說:“創作喜劇一定不能失去原創性動力,好作品拼到最后拼的是現實意義、現實程度,所以創作是不能離開生活的。此外,小品表現分寸的拿捏和尺度的把握也是一門學問。 ”
為創作而創作難出精品
崔凱認為,很多好作品的出爐往往來自平時的積累,年年都能拿出一個類似《不差錢》那樣的小品是不現實的,專門在一段時間里為創作而創作也難出精品。崔凱舉小品《相親》為例,他說,這個作品上央視春晚之前已經演出300多場,不斷修改和打磨,最后拿到央視春晚時,已經是個成品了。 “有時候我們下基層會發現好作品,這些作品往往已經被觀眾接受和認可,這樣的作品經過觀眾的檢驗,所以才會更加精彩,這是符合藝術規律的作品。 ”
給小品創作空間
曾擔任2008年、2011年和2012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總統籌的國家一級編劇王寶社認為,應該給喜劇小品適合生長的土壤。王寶社希望評論家先去研究喜劇,再批評喜劇。他說:“喜劇那么難寫,要給它空間,讓它健康成長,千萬別嚇跑了它。 ”
尚敬則說:“在小品創作時,面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表現的尺度如何,實際上是在衡量著小品的創作空間。 ”
崔凱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說:“我覺得小品也需要營造一個適合它發展的氛圍,所有人、所有行業都沒必要對號入座,小品具有諷諫功能,如果不能給它適宜的土壤,就不適合小品題材的開拓。 ”
春晚離不開小品
著名喜劇演員潘長江也談了對小品未來的看法,他說:“我覺得無論是過年還是平時,觀眾還是喜歡小品的。 ”
崔凱說:“單看今年的春晚,語言類節目大不如前,但小品這種形式已經被觀眾認可和接受了30年,我們一直在鼓勵新的藝術形式出現,鼓勵多樣化,但是現在的確沒有替代品的節目。如果春晚繼續辦,我認為還是離不開小品的。關鍵是小品如何出精品。有好作品才能有好演員。如果始終沒有精品,有一天,觀眾厭煩了,那小品的前景就不樂觀了。 ” □記者/肖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