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文:文藝道德建設與文藝價值導向
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全會還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用它來引領社會思潮,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規范。國務院19日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些都說明,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對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文藝工作者應當為社會道德建設、提高民族道德素質,努力盡到自己應有的責任。
文藝和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式的兩種形態,其相互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真、善、美之間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所以,真正“美”的作品,在倫理道德方面也必定是趨向于“善”的。古今中外,凡是被人們公認為優秀的文藝作品,雖說不一定篇篇都以“道德”見長,但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不會逾越起碼的“道德”底線的,否則,它的生命力不可能長久。這就是文藝的道德律。
社會道德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藝作品則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精神產品。文藝作品通過在人民大眾中的接受和傳播,發揮著認識和審美作用,對人們的道德意識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教育功能。文藝是引領社會道德的星火,也是導航道德生活的燈塔。好的文藝作品能夠塑造人、鼓舞人、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道德水準。反之,有意無意放棄道德承擔或道德低下的作品,則對社會的道德生活起到破壞和瓦解的作用。因此,要創造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其中的道德因素是不可不注意的。事實一再表明,倘若任由庸俗、低級、下作的文藝作品大行其道,那么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隨之受到影響,出現某種“道德滑坡”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鑒于此,我認為,在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中,加強文藝隊伍的道德建設,提倡文藝創作的道德意識,重建文藝批評的道德標準,就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一方面,我們應當進一步強化文藝創作者的思想道德水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使文藝工作者敢于揚正氣,勇于說真話,在文藝活動中抵制歪風邪氣,提倡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另一方面,應從機制上入手,培育和建立科學的文藝道德評價體系,加強廣大人民群眾對文藝活動的直接監督作用,加強公共媒體對文藝活動的輿論監督功能,促進文藝作品不斷地貼近人民群眾的藝術要求和精神訴求,提高全民道德素質。這可以說是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提供良好文化條件和環境的重要內容。
二
對于文藝工作者自身來說,我認為,其關鍵是要更為積極主動地實行高度的文藝道德自律。
文藝工作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不僅本身應該對自己有很高的職業道德標準,而且還要肩負起凈化社會道德風俗、提升社會道德境界的責任。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不應該跟普通的物質產品相等同。因此,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在觀念上不能一味地屈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而要更多地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在動機上,也不能惟票房、收視率、銷售量馬首是瞻,而“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藝創作才能長盛不衰,文化事業才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能和不竭動力。
毫無疑問,一切社會道德問題的核心是價值觀問題。所謂價值觀,也就是用以進行價值判斷的特定立場、特定觀念,就是以何者為榮何者為辱、以何者為好何者為壞、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的觀念和準則問題。
價值觀問題,不僅關乎社會道德的核心,而且也關乎文化和文藝的靈魂。凝結在文藝之中、左右著文藝方向、決定著文藝性質的根本要素,就是文藝的核心價值觀。它包括著文藝的道德力量,是文藝“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文藝“軟實力”的來源,就在于它的價值內涵與思想成分。換言之,文藝領域的道德建設,從根本上講,就是要用自覺的優秀的價值導向,作為自律的文藝道德建設的行動指南;就是要使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踐行“興國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是非觀,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具體一點講,就是要在文藝創作和文藝傳播活動中,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全面促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成為凝聚社會心理、推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向前邁進的動力之源。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文藝史,可以說,正是由于我們黨始終高舉先進文化的旗幟,重視“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們的文藝生活才如此積極健康地大踏步向前發展。但是,若要從文藝道德建設的層面來看,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其中確乎存在并仍然存在著某些問題。譬如,存在某些宣揚畸形道德觀念的作品,存在片面渲染感官色彩的所謂“欲望”文藝、“身體寫作”和“下半身寫作”;又如,單純追求標新立異而不顧藝術水準和道德水準的某些“戲說”、“穿越”等等。這些現象,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高道德素質極為不利,是應當引起我們應有的重視和反思的。
我們通過文藝推動社會道德建設,通過文藝促進社會文明水平,就須得在創作上舉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思想道德旗幟,就須得通過鼓舞人的作品給人們以信心和力量,就須得抵制腐朽、落后、有害的東西,就須得對于傳統文化和古今外來文化予以批判的繼承,就須得從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堅持文化的價值導向,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事實證明,沒有自律的文藝道德建設,我們的文藝不可能獲得長久的發展繁榮;沒有自覺的文化價值導向,我們的文藝建設也難以實現真正的自覺和自信。加強文藝道德建設,是文藝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
正因如此,我們應當正確把握文藝作品的道德導向,充分發揮它的引領職能,通過文藝創作,把人們的道德水準提升到應有的水平。那種認為談論文藝對道德建設的作用是“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的觀點,那種認為文藝和道德建設兩者“不搭界”、彼此獨立、毫無聯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鄧小平曾經指出:“文藝工作對人民特別是青年的思想傾向有很大影響,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很大影響。”“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都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56、209頁。)胡錦濤總書記也指出:“未成年人理想信念的樹立,思想品質的培育,道德情操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美好心靈的塑造,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社會環境”(《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83頁)。這些論述,都表明文藝領域責無旁貸地肩負著社會道德建設的神圣使命。
毋庸諱言,在文藝創作觀念和文藝產品屬性上,是有先進和落后、積極和消極之分的。尤其是在當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文藝產品的價值內涵日趨分化、多元與失衡,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浸潤著文藝活動的方方面面。因之,注意區分文藝產品的優劣好壞,注意防止不要把文藝產品當做追逐利潤的“搖錢樹”,當做感官刺激的“搖頭丸”,當做發泄私憤或謀取私利的手段與工具,這對文藝的道德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人民群眾對那些在道德境界和道德水準上低下、污穢和齷齪,故意迎合了某些人的不健康情趣,模糊善惡美丑界限的文藝作品,是有意見的,是很不滿的。這種文藝作品對接受者特別是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可小看。
我們贊同文藝對道德建設負有功能,歸結到一點,就是希望它通過自己的作品,激發人們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創造力,提高接受者的品德和素養,努力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希望文藝作品能以基本道德為基礎,對人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道德品格教育,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情操,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樹立良好的誠信觀。這樣的作品,才會發揮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說過:“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頁)。道德問題同利益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文藝的道德建設也是和利益識別密切相關的。我們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它的道德建設當然要建立在正確理解利益的基礎上,因為只有這樣,它才會符合文藝自身的發展要求,文藝的道德信條才會同時也符合美的規律。這就是我們在文藝價值和功能看法上的真、善、美統一論。(董學文)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