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徐經緯/繪
《 人民日報 》( 2012年10月17日 11 版) 100多年前,中國人將自己的戲曲文化和電影技術巧妙結合,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影戲”電影,從此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但是,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利益層面而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這種專屬于中國文化傳統的電影產品卻一直囿于國門之內,并于70年代末達到年電影觀眾人次279億的頂峰,為當年全世界電影觀眾人次總和的數倍。
正是在這個時候,被海外影評界標定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一個群體,把獨具中國特色的影片送到了國際電影舞臺,使中國電影正式走向世界。然而,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電影業的不景氣又再一次使中國電影趨于沉寂,直到2002年,中國電影實施了面向市場的全面改革,從此走向產業化之路,并逐步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具活力的電影生產大國之一。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華語大片,成為世界銀幕上炫目的風景。也正是在這過去的10年內,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從2002年的5億元,達到2010年35.17億元的歷史頂峰。僅以2011年為例,共有485部次國產電影在境外44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舉辦了75次中國電影展及專題活動;295部次中國電影參加了28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82個電影節,其中55部次影片在18個電影節上獲得82個獎項;中國電影保持了上升的文化影響力。另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共有55部影片銷往22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為20.46億元人民幣。
作為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一股合力和中國電影通向海外市場的一個國家層面的“宣傳、推廣、服務和銷售”平臺,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恰如美國電影協會和法國聯盟等其他電影大國都有的類似機構,旨在整合中國電影的總體資源,建立中國電影通向海外的統一話語平臺和統一輸出路徑,在中國電影與各國片商之間搭建起一座成功的橋梁,喊出中國電影在海外的聲音。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以“捕捉中國夢,向世界展示”為口號,秉承著“最大限度地擴大中國電影的海外影響,力圖使中國電影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利益層面上實現名副其實的‘走出去’,讓中國電影通過各種載體而輝映全球”的業務宗旨,不遺余力地在以下三個層面開展工作:一是通過國際電影節和國際電影市場等既有平臺充分拓展中國電影的能見度和知名度。二是通過與國外官方或非官方機構的合作,在目標市場舉辦中國電影節展,充分拓展中國電影的能見度,并以此為跳板,跳向目標市場,實現實際的商業銷售。第三個層面便是實際的日常銷售努力。
由于文化的異質,以及話語方式、產業結構和電影理念的迥異,“中國電影如何與海外市場對接”始終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我們相信,隨著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合作與接軌日益加強,中國電影必將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并與世界電影實現一種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