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陜西省文聯組織的送歡樂下基層活動的老百姓。袁景智/攝
在上海徐匯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老百姓可自主選擇,預訂品種豐富的文化大餐;在東莞,一公里之內隨處可見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服務機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浙江已實現農村數字電影全覆蓋,江蘇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萬個服務點、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建成50萬家、覆蓋5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電影,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報讀,有書讀,有低價的演出看,有免費的講座聽,這些在過去聽起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過去的十年,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則要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文化惠民的力度前所未有。
投入:讓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
“十一五”期間,國家在貴州省共投入“村村通”建設資金63652萬元,貴州省投入36229萬元,共計投入建設資金99881萬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貴州省分別對貴州農村廣播電視投入最多的一項重大工程。
這些成果離不開政府真金白銀的投入。政府在公共文化中的主導地位,讓國家的財政支出不斷向文化傾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投入結構不斷完善。總體上看,這十年,是我國文化設施數量劇增的十年,是城鄉居民文化生活日趨豐富的十年,同時也是文化財政支出增長最快的十年。
“十一五”期間,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從2006年的68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億元,年均增長22.2%。國家發改委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資金超過200億元,其中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資金是“十五”時期的8倍,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大力推進重大文化工程項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設。“十一五”期間,中央投入39.48億元用于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億元用于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投入近23億元用于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投入46.9億元用于農家書屋工程;投入63億元用于文化遺產保護,是“十五”時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5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公共投入的增加導致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熱潮。一批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重點文化工程相繼列入規劃,包括國家大劇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的擴建。在各省,包括博物館、文化中心、圖書館、影劇院在內的標志性文化設施紛紛開工建設。針對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的落后狀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研究編制了《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全國地市級城市將基本實現市市擁有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惠及3億多城鎮。國家將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革命老區無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或設施嚴重不足的地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正在像建地鐵、修大橋一樣寫入每個城市的規劃……
文化部部長蔡武說,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繁榮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已經非常明確地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