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徐經緯/繪
這10年,是我音樂創作豐碩的10年。從音樂創作體裁方面來講,既有交響樂又有民族管弦樂;既有舞臺劇又有影視音樂作品。例如,為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創作的第二交響樂《和平頌》、交響組曲《喬家大院》、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舞臺劇方面有新音樂劇《米脂婆姨綏德漢》、大型舞劇《花兒》與《鐵道游擊隊》;電影作品有《牛玉儒》、《梅蘭芳》、《孔子》;電視劇作品有《喬家大院》、新《三國》、《大秦帝國》第一部等等。正是良好的創作環境,才使得我樂思不斷,創作出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音樂作品。
在音樂創作中,我的信念是,只有深深地扎根自己腳下這片沃土,我們的音樂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根越深,樹才能枝繁葉茂。我時常告誡學生,接地氣不是停留在口頭的一句話,不是創作中的裝飾品,而是要身體力行地深入到生活的最深處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去創造,這是我們創作中不可以省略的歷程。例如,我在寫《古槐尋根》這部民族管弦樂作品時,曾三下山西,實實在在地深入到田間地頭,聽了大量民間音樂和民間藝人的演唱,這些鮮活的旋律激發著我的創作沖動,使我在這部作品中從結構到音樂語言都有了新的思考與美學追求。作品一問世便成為各大民族管弦樂隊演奏的作品。又如,在構思大型舞劇《花兒》的音樂時,我走遍了寧夏的山山水水,走村串戶采集民間音樂,為這部舞劇的音樂賦予了全新的色彩,由此獲得了少數民族藝術節“最佳音樂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這一系列作品都是在短短的10年間收獲的創作成果,這些作品驗證了黨中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的正確性。我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必須弘揚我們的民族音樂,這是對祖國對人民的使命與責任。
(趙季平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