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家族《嘻游記》劇照
眼下中國演藝界的“角色互換”、“角色對流”、“玩票”已成時尚,藝人“一身多棲”屢見不鮮:歌星爭相“進軍”影視;影視明星“登臨”歌壇;電視節目主持人擔當影視劇的主角;相聲、小品演員在影視劇里“露臉”;演員去導戲;導演充“角色”;歌星、演員、主持人紛紛“操筆著書”……藝壇這類“演而優則唱”、“唱而優則演”、“導而優則演”、“主(持)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導”、“演(主持)而優則寫”的所謂“多棲現象”,也許是受國外演藝界特別是港臺某些藝員一身多棲的影響或說“刺激”,群起而為大陸演藝圈“爭口氣”——不要以為大陸沒有“多棲人才”!
不能否認,“多才多藝”始終是不少人特別是演藝界諸君追求的目標,如果真能在若干藝術門類中都有所建樹:劇編得好、戲導得好,又會演戲,還能把歌唱好、把節目主持好、把書寫好……那當然是值得稱道的。這樣全面發展,樣樣精通的藝人無疑越多越好。這不僅對個人,而且對我們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對廣大觀眾(聽眾)的需求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
然而,藝術畢竟是藝術,每一門類的藝術都有自己的特點、規律和要求,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歌唱得好未必能演好影視中的角色;演好了某幾個影視角色,走上歌壇未必受歡迎;節目主持得好未必演技上乘、更未必能寫出好書;導演與演員“角色互換”也未必能被觀眾認同。時下的情況是:歌星演戲是有“歌星的影子”;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影視劇中常有“主持人的腔調”;而影視演員主持節目又多有“表演的痕跡”;至于某些主持人、演員寫的書,更是讓人不敢恭維……
近年來,我們的演藝界中真正出類拔萃,并長時間閃光的“影星”、“視星”、“歌星”、“舞星”、“美星”、“導星”“主(持)星”實在不多,這也許與這類“角色互換”、“角色對流”的“多棲現象”不無關系。有些人在某一藝術領域稍有名氣就利用其僅有的“光澤”,忙不迭地向其他領域“進軍”,如此則往往丟失了自己的“優勢”。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沒有去唱歌、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沒有去演電影、表演藝術大師李默然沒有去當導演、著名導演謝晉也沒有去當演員……他們都在自己的藝術領域中精益求精,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成為公認的藝術大家。
我以為,某些演藝界的人不過是圖一個“多棲”的虛名,并無“多棲”的本事。丟掉了自己原來的“優勢”,不在自己的“優勢”領域求得更大的發展,而去追求自己并無“優勢”的東西,只滿于“多棲”的虛名,那么就有可能損害了自己的形象,“自己打敗自己”——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當然,我們的輿論界也該多鼓勵演藝界諸君努力成為某個領域的藝術大家,而對“多棲藝人”或想成為“多棲藝人”諸君的宣傳還是慎重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