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拆大遷中消失的胡同。
林立的電線桿如同梅花樁。
越來越多的城市經常遇到交通癱瘓。
工業遺產成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
廣州市中心的宋代街道。
以上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城市病需要文化來開藥方
最新的社會藍皮書顯示,我國的城市化已經完成了一半,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了農村人口。
城市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話題,與具有大約3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相比,城市的歷史相當短暫。城市既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又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家園。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一直主張城市建設的觀念要從過去的“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這并不是說現代化城市不應該重視城市功能,相反,城市必須不斷努力滿足全體市民的各種功能需求。他說,“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積累以及建設數量的增長,更要關注文化的發展。城市不僅具有功能,而且應該擁有文化。”
早在1933年誕生了關于功能城市的《雅典憲章》,這個憲章是為了應對大工業時代導致的“城市病”——比如說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失業、棚戶區的蔓延和城市中心的人逃離城市。面對這些“城市病”,當時一些規劃師、一些建筑師、一些社會學家集中在一起研究解決“城市病”的治本之策,大家認為城市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區的規劃,對于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要在合理的區域里妥善地安排。
《雅典憲章》,在國際上曾經一度有它絕對的權威,所以很多城市都是按照功能城市的理念進行了建設,包括中國的很多城市。比如首都北京,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歷屆總體規劃都是按照功能分區進行規劃,比如說通惠河以南是化工工業區、通惠河以北是機械紡織技術加工工業區,酒仙橋是電子元件器件工廠,西郊是首鋼鋼鐵工業區,北郊是科研、辦公區,西北郊是大專院校,西郊是公園游憩的地方。這樣一種功能分區規劃圖看起來很漂亮,黑顏色的是工廠、棕色的是倉庫、綠色的是休息的地方、黃色的是居住的地方,但對城市、對人們生活的不良影響很快就顯現出來。“當時我在北京的西郊月壇居住,我上班的工廠是在東郊郎家園,每天早上要從西郊騎著自行車一個多小時到東郊上班,與我同行的有千百人的騎車大軍,黑壓壓地就從西往東騎。每天下午要頂著夕陽,也是伴隨著自行車大軍從東邊往西邊騎。”單霽翔說。
正是因為盲目的功能分區,使人們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路上,人為造成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和休息時間的減少。單霽翔認為,當前我國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建設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展開,僅僅以功能來規劃城市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一座城市都必須以文化戰略的眼光進行審視,從全局的和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千城一面令人憂
越來越多的民眾對于自己生活的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十分不滿,對于政府熱衷于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表示質疑,“如果我們將一些新型城市的照片擺在一起,也許誰也分不清它們是哪一座城市。”
揚州有一個“瘦西湖”,為了保護“瘦西湖”的景觀,幾十年來揚州控制著周圍不合理的建筑對于文化景觀的侵擾。今天,無論是蕩舟湖中,還是漫步湖畔,都看不到那些雜亂無章的景觀對歷史文化景觀的侵害。
2006年廣州市在修北京路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地下的一條宋代古街,在繁華的市中心商業區,對古代街道進行保護,無疑需要增加投入,但是市政府決定妥善保護和展示這一珍貴文化遺址,于是今天的廣州市民有幸同時在現代的街道和古代的街道上漫步。
在剛剛公布的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數據中,眾多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占了七成左右,它們包括了城市的工業遺產和近現代的重要建筑,這些都是城市文化創新的源頭。單霽翔強調,“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產數量太多,和全球人類共同的需要相比,和我們子孫后代的需要相比,可供我們選擇保護的文化遺產已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城市文化的不斷積淀與發展,形成城市的文脈。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
城市不能缺失文化生態
近3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在眾多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一些城市在物質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重視不夠。
單霽翔認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需要避免許多沖動:
一是要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記憶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
“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地摧毀,由于忽視了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單霽翔說。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趨同。城市面貌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是城市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由一個城市的物質生活、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鮮明。
但是,一些城市在規劃建設中抄襲、模仿、復制現象十分普遍,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趨同,導致“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城里城外一個樣”的特色危機。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設的失調。城市建設是為了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而城市規劃則是合理配制公共資源,保護人文與自然環境,維護社會公平,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設一個社會和諧的文化城市。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質水平、文化品質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既表現出每個城市過去的豐富歷程,也體現著城市未來的追求和發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僅可以實現人們對城市特色的追求和豐富形象的體驗,而且可以喚起市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
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層、超高層建筑當作現代化的標志,寄希望于在短時間內能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變城市的形象,結果反而使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
五要避免城市環境的惡化。城市環境是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城市環境與城市的生態發展密切相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好的城市環境不但可以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今天,我們研究城市環境的基點應是如何使城市既宜人居住,又宜人發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對自然無限制的掠奪來滿足發展的欲望,致使環境面臨突出問題:空氣污染、土質污染、水體污染、視覺污染、聽覺污染;熱島效應加劇、交通堵塞加劇、資源短缺加劇;綠色空間減少、安全空間減少、人的活動空間減少。不少文化遺產地也出現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趨勢。”單霽翔說。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核,是對城市文化積淀進行提升的結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在歷史上和現實中發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煉,可以使更多的民眾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轉化為城市民眾的文化自覺。
但是,一些城市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文化生態,在城市建設中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傾向。實際上是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傳統特色;重表面文章,輕實際效果,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對城市精神理解的錯位和對城市發展定位的迷茫。
城市文化不是化石,而是鮮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只有具備影響力,城市發展才有持續的力量。記者 楊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