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圍繞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這條主線,記敘了一系列的神化故事。師徒四人,歷時一十四年,一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戰勝了各路妖魔鬼怪,終于取得了真經,他們自己也修成了“正果”。尤其是小說的前七回,為世人塑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藝術形象孫悟空。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為人稱道不已!于是乎,對這本書的主題理解,也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說《西游記》是寫勸學的、如何做人的,也有人說是談禪證道的、是通《易》的,還有說是反映農民起義的、講述階級斗爭的……眾口不一。
通過初步研讀,聯系現實社會各種表象,對正反兩面妖魔形象的行為表現和最終歸宿的淺析,感悟到《西游記》不僅熱情贊美了孫悟空對人性自由發展的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而且也大力宣揚了孫悟空對舊秩序的反抗精神和敢于同一切敵人、任何困難作斗爭的英雄主義氣概,同時也辛辣地嘲諷了貌似威嚴、實則無能的天宮玉帝及眾佛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
它最終啟迪人們的心智,引發人們的人性思考,為了實現某一崇高的理想目標,必須艱苦奮斗,長期堅持,勇敢地面對和戰勝一切。
1、不斷的進取奮斗有助于理想信念的最終實現
作為“良妖”形象的孫悟空是貫穿于《西游記》始終的,他是小說描寫的主要正面人物。他的出生與一般凡人不同,他原是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迸裂見風而成的明靈石猴,在花果山這個自由自在的桃花源王國里,占山為王三五百載。后經八九載的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歷盡艱辛,習得七十二變化、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等本領。這樣他能上天入地,來去自由,想到哪兒就到哪兒,還跑到閻羅王那里把自己的名子從生死簿上全部勾銷。這是孫悟空不畏困難、勇于追求個人自由,全面提升和發展自己邁出的第一步。
涉及三界社會之后,無度、無束的自由與冥府、天界既定的社會秩序之間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沖突,因而大鬧天宮,自封為齊天大圣,獨戰眾佛群仙,進一步經歷了磨難,練就成了火眼金睛,終而被如來佛祖壓制于五行山下,無法行動。經過反省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受觀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前去西天取經,成為唐僧的大徒弟,這是孫悟空重獲新生的大好機會。這時的孫悟空已不是以前的自我,他的身上已明確了責任,心中也初步有了目標方向。
西天取經路上,孫悟空嫉惡如仇,沖鋒陷陣,降妖除怪,屢建奇功。雖然有時淘氣,違犯紀律,但是作為上級的唐僧,有“緊箍咒”使他平靜,讓他受到約束。懲惡揚善的主旋律從未在孫悟空的心中停止過,即使受到上級的冤枉、同行的誤解,也并不因此憎恨組織、厭惡上級和同事,還是一直恭恭敬敬地維護組織,忠于職守,團結同志。他熱愛自由,樂觀聰明、勇敢果斷、頑皮靈活,堅韌不拔,一生中充滿了昂揚的斗爭精神。由于取經路上他始終是斬妖除魔的主力、先鋒,最后得到了一個“斗戰勝佛”的光榮稱號。
正是在西天取經的艱巨歷程中,孫悟空抓住了機遇,找準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并積極主動干工作,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能由妖成佛、由無名變成出名、由幼稚缺憾發展到成熟完美,既展示了他所有的才能智慧,又實現了自己的最高人生價值。有句格言說得好,沒有志向,是天才也會枯萎;沒有追求,是機遇也會溜走。
2、極度的私欲膨脹決定了個人追求的最終失敗
長生欲、情色欲、權力欲、財富欲歷來是世俗社會典型的人之欲望。正常的個人欲望、正當的個人權益要求是正常的,人無欲則無所求,沒有欲望則是不正常的,但欲望要有所節制,不能過度膨脹,要取之正道,不然會被撞得頭破血流,甚至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
唐僧是“金蟬長老”轉世,十世修行的好人,吃了他的肉可以長生不老。“唐僧肉”確實是具有十分誘惑力的一大寶件,要不然,取經路上為何有半數以上的妖魔都想吃到唐僧肉,做著長生不老的美夢?如黃風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紅孩兒早早作手準備,獨角兕、黃眉怪精心預設騙局,蜘蛛精、豹子精、犀牛怪等眾多妖精無不虎視眈眈,白骨精三變五化,他們為了滿足長生之欲,機關算盡,煞費苦心,但最終不但沒有達到目的,而且幾乎都搭進了自己的性命。
大部分女妖以孫悟空為敵,目標不是“唐僧肉”而是“唐僧色”,因為唐僧是世上十足的美男子。諸如玉兔精、老鼠精、母蝎精、杏樹精等,均各施妖計,盡展妖姿,時而變化成風情萬種的絕色美女,并伴佳肴美酒加以引誘,時而暴露出兇神惡煞般的殘冷本性加以威逼恐嚇,欲與唐僧成親,求得如意郎君。情色欲是這些女妖追逐的目標,不僅如此,還要采其元陽以成“太乙真仙”。但她們都打錯了如意算盤,也就是說她們沒有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擇偶僅靠外表的美貌是不夠的,找偏了方向、選錯了對象、用錯了方法就更加錯上加錯。
男妖同樣追色逐淫,如賽太歲強行劫走朱紫國的金圣娘娘,做不成夫妻便向朱紫國每年要兩個宮女“頂缸”,玩弄之后再把宮女吃掉;黃袍怪硬是搶走寶象國的公主百花羞,逼迫她與己做了十幾年夫妻。這些非份之想、不義之舉終究不能夠長遠,遲早要遭到報應,最終落得個既害人又害己的可卑下場。
另有一些妖魔權欲熏心,他們大多變化成道士混入人間國度,迷惑國王,以竊權柄。如獅猁精害死烏雞國國王,奪其江山宮苑,占為己有享受;車遲國虎力、鹿力、羊力大仙把持朝政,殘酷迫害僧眾;比丘國的國丈白鹿精,先向國王進獻狐貍美女精,后又向國王進讒言,用1111個小孩兒的心肝作藥引。還有一部分妖魔見財眼開,如牛魔王貪圖玉面公主的萬貫家私,九頭蟲偷走祭賽國金寺的舍利子佛寶,九靈元圣從玉華國盜走孫悟空兄弟三人的兵器。對于權力,不是你的就不該去得,更不能不擇手段,巧取豪奪;對于財富,不是你的就不應該伸手,更不能謀財害命,否則,搞不好自己是財盡人亡,倒頭來悔之晚矣。
然而,人之私欲各種各樣,遠非以上所舉幾種。如雙叉嶺上的三個獸精、紅鱗蟒怪、多目怪、靈感大王、青毛獅子怪、黃牙老、大鵬雕等,都是窮兇極惡、殺生害人之妖,他們的欲望不再一一與人欲相比附。他們是社會的殘渣余孽,為謀蠅頭小利,為求一時私欲,不惜鋌而走險,傷天害理,最終難逃法網。
3、復雜的社會關系影響著執法行為的最終效果
西行路上孫悟空共降滅妖怪55名(不計無名鼠輩),他們對唐僧率徒取經這一偉大事業都造成了嚴重侵害,可謂是犯下了滔天大罪,十惡不赦。按理對這55名“罪犯”應執行死刑,并立即執行。但由于他們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社會關系以及人際關系,給孫悟空的執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困擾。《西游記》中各種妖魔最終不盡相同的歸宿,也恰恰反應了現實社會生活的極端復雜性。
首先,看看被執行死刑的36名“罪犯”。這些被孫悟空打死的36名妖怪中,沒有一個是天界神佛做后臺的,并且妖術大都不怎么高超,孫悟空能夠容易地戰勝他們,一旦落入法網,立即就地正法。比如七個土生土長的蜘蛛精,孫悟空幾棒就把她們搗得濃血淋淋;“苦出身”且沒有什么來頭的六耳獼猴,孫悟空一棒下去就解決了;七絕山未成型的蛇精和隱霧山折岳連環洞的艾葉花皮豹子精都死在孫悟空的金箍棒下。這類妖怪可以說是神魔官場中最低級的“官員”,他們過的是朝不保夕、動輒就會丟“官”喪命的日子。一旦被擊敗,都沒有誰出面為他們說情,個個只有死路一條。如車遲國的虎力大仙被砍了頭,鹿力大仙被開了膛,羊力大仙被下了油鍋;黃花洞百眼魔君多目怪死在毗藍婆的神針下,琵琶洞的蝎子精被昴日星官收服現了原形,繼續在凡間“勞動改造”。
再看看有社會背景的“罪犯”。在被降服的19名妖怪中,除了黑熊怪、多目怪之外,其余17名全與天界神佛有著牽藤扯蔓的瓜葛。他們或是天界星宿、神佛的親屬,或是神仙的坐騎、服務人員。這些妖魔因為與佛祖、神仙或是菩薩有著很深的關系,所以即使他們作惡多端,危害人間,最后都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懲治,只是在主人的幾聲斥責中現出原形,仍然回歸仙界為他們的主人們繼續效力。如天竺國的假公主本是太陰星君廣寒宮搗藥的玉兔,溜到人間有一年之久,直到太陰星君掐算到她有滅頂之災時,才匆忙趕來喝住孫悟空,把她帶了回去,不然她就成了孫悟空的棒下之鬼了。再如金角、銀角大王原是為太上老君看爐子的兩個童子,孫悟空已把他們裝進凈瓶化成了水,卻被太上老君點化還原帶回去再干本行。這些邪惡的妖精溜到下界來為非作歹,涂炭生靈,一旦面臨正義的懲罰,他們作為上界統治者親信或爪牙的優勢便顯示出來,各自的后臺都站出來為他們庇護,令孫悟空處于尷尬、無耐境地,赤裸裸地暴露了封建腐朽的統治階級對法律的不恭、對正義的不仁。
另外,在孫悟空懲治這些妖魔的過程中急需社會援助時,幾乎沒有一個神仙是主動站出來支持幫助的。他們身處天宮神佛的“高位”,卻有意無意地對部屬放任自流,對裙帶關系網中的犯罪行為視而不見,甚至于枉法徇私,從這一層面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思考,可見在封建的、人治的社會里,人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