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水滸》講的是江湖,《三國演義》講的是韜略和計謀,《紅樓夢》繁雜一些,但也比較明確,如魯迅先生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里再加上一句:文化研究者看到的是市井風俗和文化禮儀。那么《西游記》講的是什么呢?讀者以往都是被《西游記》豐富絢爛的情節想象和生動戲謔的人物描寫所吸引,因此把《西游記》歸納為神怪小說,那就太輕看《西游記》了。《西游記》在文學性上并不遜色于其他三部,所以人們大都只關注《西游記》的文學性,其人物、語言和情節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并融入我們的日常語言和文化生活中。但是《西游記》的真正含義,是借神鬼人物、用出世的故事環境,來講一個修行人內心由“凡”入“圣”,從一個普通的“人”到“佛”的修行歷程。《西游記》通篇講的都是修行的問題,都是“禪”。
因為《西游記》講的是內心的智慧修煉,不免抽象,語言和情節很難做到生動、鮮活、明了,所以作者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賦抽象事物以人形,以此展開故事情節。《西游記》里面的擬人都有所指,每個情景的設置也和內心修煉的境地相契合。在《西游記》里經常出現這樣的章節: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這些標題充滿了禪意,內容也是有著深刻的寓意:例如“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寫的是三藏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馬,祛褪六賊(眼、耳、鼻、舌、身、意)發心成佛的決心;“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旁門見月明”講的是保持正念的重要性;“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講的是貪念對修行的阻礙;“神狂誅草寇,道昧放心猿”講的是嗔念導致殺生,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的故事。《西游記》里幾乎每篇故事都有所指。對于三藏對偶像的迷信和盲目崇拜,作者吳承恩在“妖邪假設小雷音,四眾皆遭大厄難”這一回里,用黃眉怪假設雷音寺,裝扮佛祖,引得三藏膜拜、掉入魔爪的故事,進行了深入的刻畫,并隱秘地告訴讀者:盲目的崇拜,并不能使人成佛,反倒會走入歧路。八戒對財、色貪念重,“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這回里面對八戒面對財富和美色誘惑的心理和行為做了深刻、幽默的描述,最終八戒沒有通過財、色的考驗,被菩薩吊起來進行懲罰,就是告訴讀者:八戒的修行遇到阻礙,沒有過關。所以最終修行的結果是:到達西天后,三藏、悟空都成了佛,沙僧也做了金身羅漢,都成了正果,八戒只做了凈壇使者,沒有真正的果位……這樣的故事在讀《西游記》時,可以信手拈來。所以《西游記》通篇講的都是“禪”,是生活“禪”,是幽默“禪”。
只是抱著出世心讀《西游記》、研究《西游記》的人太少了,大家更愿意從《三國》等書籍中尋找入世的智謀和韜略,或者用娛樂心來閱讀《西游記》,享受《西游記》帶來的幽默和輕松。所以能夠讀懂《西游記》,理解作者吳承恩留給我們的大智慧的并不多,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西游記》假托唐三藏這樣一個人物、西天取經這樣一個情節,真正講的是一個修行人從凡到圣的心路修煉歷程,講的是一個普通人實現偉大理想,成佛的磨煉歷程。通篇細究,講的都是修行的境界。
首先,唐僧西游,從東土大唐到西天(天竺)的行程,指的是什么呢?這點孫悟空已經說得很清楚:第二十四回“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莊觀行者竊人參”里,唐僧問悟空幾時能到西天雷音寺,行者說:“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難;只要你見性至誠,念念回首,即是靈山。”讀者不要忘了,孫悟空也是修行人,而且他的修行時間比唐僧還要長,修行的經歷比唐僧還要豐富。他講的話是很有深意的:如果你唐僧只把西天取經作為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旅程,那么就是幾千輩子也走不完,如果你能遵守戒律,時時想著尋找自性,就能馬上達到佛境。六祖《壇經》里面講:自性在每個人的內心,“出世攬佛法,如同尋兔角”。悟空這里講的不就是心路的修煉嗎?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深度、有境界的孫悟空。
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講三藏開始西行,離開長安,到達法門寺。眾僧議論取經的艱險,有的說山高水遠,有的說路多虎豹,有的說峻嶺陡崖難度,有的說毒魔惡怪難降。三藏鉗口不言,但以手指心,點頭幾度。眾僧不解,合掌請問。三藏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三藏已經清楚地說明:未知的旅途,就是和心魔戰斗的旅程,而不是空間概念的旅程。
其實何止是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在追求更高的修行境界。他們是修行者,都已經修煉成神仙,但是因為修煉的方向錯誤,做成了妖精,雖然具備了種種的神通,但是自身遭受厄運,無法解脫。他們都面臨著修成正果、解救自身、圓滿解脫的修行任務。最終他們也和三藏一起,實現了自身的完善,成就正果,成就了佛、金身羅漢的境界,八戒因為修行不精進,戒律守持不徹底,只做了凈壇使者,也是合乎邏輯的結果。
唐僧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難,其實是對唐僧的考驗和磨礪。妖魔都是唐僧遇到的心魔。這八十一難里面,有的是菩薩對唐僧的考驗,考驗唐僧對財富和欲望是否真的拋開,是否真的持戒清楚。如果破戒,不要說菩薩和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等護法神不會去保護他,就連悟空、八戒和沙和尚都會拋棄他:當琵琶洞女妖攝走唐僧,強迫唐僧成親時,八戒抖擻精神,要去解救唐僧,悟空就喝住八戒,說:“先等我進去打探,如果被她哄了,喪了元陽,真個虧了德行,就大家散伙;若不亂性,禪心未動,卻好努力相持,打死妖精,救師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