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為慶祝列入人類非遺的首個春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聯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共同舉辦的“民俗展演鬧紅火 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在2月2日(農歷正月初五)拉開帷幕。活動匯聚了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廣東四地的九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廣大觀眾奉上多場精彩紛呈的非遺民俗展演。
表演現場
活動伊始,伴隨著激昂的鼓點,天津漢沽飛镲的表演者們用翻飛的銅镲碰撞出清脆的聲響,剎那間點燃了現場熱烈的氣氛。他們喊著嘹亮的口號,不斷變換各式方陣,動作整齊劃一,展現出天津沿海漁村漁民們在大海中拼搏的豪邁氣魄,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現場觀眾紛紛拿出相機拍照留念,贊嘆聲此起彼伏。
緊接著,北京延慶旱船的表演者們身著精美的戲曲服飾,劃著旱船緩緩登場,以細膩的表演,生動再現了《白蛇傳》中游西湖的經典場景。他們步伐輕盈、身姿靈動,仿佛將觀眾帶入了江南水鄉的詩意畫卷中。
昌黎地秧歌作為河北民間極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一登場便掀起了一陣高潮。演員們身騎小毛驢,或手持扇子、手絹,或抬著花轎,或扮作媒婆穿梭其中。詼諧的動作和表情讓現場笑聲不斷,營造出濃郁的喜慶氛圍。
表演現場
歡樂還未消散,中幡表演便瞬間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只見九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頭頂、下巴等部位上下飛舞、交替騰挪,完成了“霸王舉鼎”“金雞獨立”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引得全場觀眾目不轉睛,驚嘆不已。
表演現場
隨后,天津的大道張莊登云武會和梅廠同議高蹺會也帶來了精彩的高蹺表演。大道張莊登云武會有百年歷史,只見高蹺上的表演者身著戲曲服飾,動作矯健,一招一式飽含戲劇張力,令人目不暇接;梅廠同議高蹺會中,表演者們通過“拉龍”和“馱象”等傳統節目,展現了高蹺藝術的獨特魅力。其中幾位小演員雖年紀輕輕,卻氣場十足,熟練揮舞棍棒,贏得陣陣喝彩。
表演現場
表演現場
作為老北京年節時的特色表演形式,京西太平鼓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表演者們手持太平鼓,伴隨歡快的鼓點翩翩起舞,傳遞出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寄托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美好生活的祈愿。
表演現場
今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廣東普寧英歌表演也來到現場。普寧英歌氣勢磅礴,被譽為“中華戰舞”,表演者們身著戰袍舞服,面繪臉譜,揮舞棍棒,通過“擊”“撲”“踢”“纏”等動作,以豪邁的舞姿展現了南拳的精髓。傳遞出揚正祛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將現場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表演現場
河北易縣擺字龍燈作為壓軸出場。表演中,巨龍騰飛,舞者們巧妙運用十三節龍身加領龍繡球擺出“時和歲豐、年年大吉”等吉祥祝語,表達了對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表演結束后,全體演職人員共同登臺,現場千余名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觀眾們紛紛表示:“這場民俗展演活動太精彩了,不同地區的非遺項目各具特色,讓我們大飽眼福,真切感受到了傳統年俗的魅力,也在這熱鬧的氛圍里尋回了記憶深處的年味,希望以后還能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活動。”
此次“民俗展演鬧紅火 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不僅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讓人們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到非遺的深厚底蘊與文化內涵。正月十四至十五,中國非遺館還將舉辦元宵專場演出,讓觀眾度過一個歡樂、祥和、充滿文化韻味的新春佳節。
【有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國工美館 中國非遺館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