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協:全國書協一盤棋 協力推進書法界“五風”建設
時間:2025年02月24日
來源:中國書法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作者:圖片/高森 劉思源
2月19日,中國書協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2025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李昕,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中國書協副主席王丹、毛國典、葉培貴、代躍、劉月卯、張繼、張建會、張勝偉、顧亞龍、鄢福初、潘善助,中國書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張瀟羽、楊偉華,中國書法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有來,以及中國書協機關處室負責同志、各團體會員負責同志、中國書協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等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書協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郭孟祥主持。
孫曉云致辭談到,行風建設問題直接關系到書家和書法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創作環境和發展道路,關系到書法事業蓬勃有序發展。各位委員要在藝術創作和思想道德修養上追求卓越,站好崗、盡好責;要胸懷“國之大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時代觀、道德觀;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認真嚴肅地將自身的藝術追求、學術研究和個人形象與社會效應緊密結合;要始終保持對中國書法的敬畏之心,對名譽利益的平常之心,對言行舉止的謹慎之心,堅決抵制各種違法違規、失德失范行為,協力推進書法界“五風”建設。
會上,張瀟羽傳達2025年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全體會議暨職業道德建設聯席會議精神。
專委會秘書長李勁松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2024年專委會在行業引領、機制建設、行業管理等方面履職盡責的做法體會,并介紹了2025年專委會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深化全國書協一盤棋工作格局、守牢意識形態陣地、完善行風建設機制等工作。
主旨發言環節圍繞三年來推動“五風”建設現狀展開。葉培貴談到,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近年來中國書協對這一時代重任做出了積極應對,一是對于時代使命的深刻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工作的精準謀劃;二是高度重視“國之大者”,自覺把書法事業與黨和國家的中心大局結合起來;三是“崇德”“尚藝”辯證統一,充分發揮“兩個優勢”,全新書法生態正在逐步形成,廣闊新天地已經敞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我們才能真正把握時代脈搏,在藝術發展道路上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在更具理論高度和專業思維的層面上更好謀劃協會工作。新時代書法事業的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隊伍支撐。揚所長,避所短,找準自己在書法事業中的定位,則不管從事哪一種工作,都可能“得其所哉”。當人人“得其所哉”時,行風必然日趨清正,生態必然是日趨和諧。陳扶軍談到,“五風”建設生動實踐對于職業道德的塑造功能日益強勁、成效顯著,特別是道德意識日漸增強、道德規范逐步完善,呈現出職業操守趨向高尚、行業新風蔚然成風、書法事業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但從行業生態建設目標看,需要從總結“五風”經驗中把握特點規律、把清矛盾問題、把準破解之策,培塑行業行規道德為本、行風為標,表里同修、標本兼治方可健康運行。要總結提煉、升華固化“五風”建設成功經驗,健全完善制度機制,切實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行業管理新格局,藝文兼備、技道兼融的行業評審新規則,內外兼修、全員自律的行業生態新風尚,努力開創行業生態體系化構建、制度化規范、機制化運行、全員化呵護新局面。張瑞田談到,我們需要挖掘中國書法廣泛的世界意義和當代價值,把書法藝術發展放在世界格局中審視、研究和解讀,更好地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樹立中華文化的世界形象,形成中國文化正道直行的國際影響力。優秀的書法作品一定蘊含著書法家的生命溫度、思想深度、人格力度,由文辭與筆墨合成的視覺對象,是對觀者與讀者最真摯的人生提醒和美的暗示。這既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反常識、反藝術規律、反文化的娛樂化、搞笑、媚俗現象吸引了許多人好奇的眼光,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文藝作品要有濟世情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書法家不僅要走出“象牙之塔”,還要為時代明德、為時代立傳、為時代畫像。這也是我們要向世界傳播的當代中國書法的精神風尚。
專題發言環節聚焦書法創作、理論研究、書法教育、文化傳承、協會工作五個議題展開。
圍繞“書法創作”,林嶠談到,學習書法最好的路徑就是臨摹古人經典。碑帖臨摹一是要把握好博取與專精的關系,二是要把握好實臨、精臨與意臨的關系,三是要把握好“師古人而后師造化”的關系。創作者要法為我用,書為我設,融合古法,我自為書,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真正耐得住寂寞、甘于寂寞。道德養心,學識養眼,苦練筆墨技巧養手。欲成藝事非此三養不可。心有所依,情有所寄,初心和情懷不改,永遠保持內心深處對書法的純善和本真,感恩新時代,回報新時代。劉宏衛談到,學書要在傳統與現實的辯證中尋找方向,在歷代經典比較中研究共性,藝術家要靠作品立身,靠作品說話,書法是實踐中的體悟,唯有在孤獨和寂寞狀態下砥礪前行,才會知道自己一直在前進的路上。當代書法既要根植傳統,又需涵養人文氣質。既深入傳統內核,又超脫形骸束縛。新的時代,如何創作出啟迪震撼人心的作品,是對每一位書法工作者提出的課題,法好尋而度難持,從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依然是先賢經典所賦予我們的智慧。李強談到,刻字書法正在深度融入現代生活,為當代書法藝術發展開拓更為廣闊的空間。根植于青銅銘文、碑碣石刻的古老技藝,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轉化,對材料美的追求和運用形成了新的感受和新的運用,豐富了藝術創作語言與表達形式,拓展了綜合材料的運用范疇與發展空間。站在文明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歷史節點,當代刻字藝術家既要守護青銅器上那些穿越千年的刻痕記憶,又要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明印記。

圍繞“理論研究”,張其鳳談到,當前的書法史研究存在著為研究而研究的傾向。要更加有效地提升通史到個案的多維敘事格局的效能,在微觀分析中提煉普遍性議題,在宏觀梳理中洞見書法發展的內在規定性,為當代書法創作可供借鑒的規律。加強傳統書論的現代轉化,通過重新闡釋古代書論的概念,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當代學術語言。在批判性吸收西方理論時,注重與中國語境的適配。既要借鑒西方視知覺理論,又要強調中國人特有的“品鑒傳統”。王謙談到,理論研究要厲行嚴謹求實、踏實深入的學風和文風,以具有獨到見解的學術成果回饋當代,以學術耕耘來實踐“守正創新”的卓越理念。聚焦研究對象,竭盡所能,拓展自己的學術視野。秉承“同情之理解”,做到與古人亦師亦友。及時喚醒自己的書寫經驗,來驗證對文獻的理解。學術研究的使命是創新,是以專業意識的升華與書法創作實踐相互交融。理論研究不存在真正的捷徑,只有保持學術純粹,腳踏實地,努力攀登,才有希望達到一個又一個新的學術節點。詹冬華談到,受西方美學觀念及藝術風尚的影響,當代書法表現出文化身份的模糊感與創新求變的焦慮感,部分書家過度追求形式創新,甚至劍走偏鋒,忽視了書法的精神文化內核,繼而更新甚而顛覆了傳統書法的審美理解。在書法文化的當代創新與繁榮發展進程中,書法美學研究要建構并完善書法美學的理論體系,還要總結和提煉中華審美精神,正確引領并積極規導書法創作,對書法活動及現象作出有效的美學闡釋。

圍繞“書法教育”,虞曉勇認為,高等書法教育要堅持深耕中國傳統書法的肥沃土壤,加強書法學科自身建設,努力提升書法人才的培養質量,在自身不斷精進提高的過程中,走出象牙塔,將教育和研究的成果傳遞到全社會,擔負起文化傳承、社會美育的重要職責。基礎書法教育要明確書法教師身份,提升書法教師的專業素養,制定中小學書法課程標準與評價標準,推動書法文化進校園工作,在學校美育浸潤文化建設中,發揮書法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孟鴻聲認為,近年來,書法通識教育不斷完善,社會培訓機構蓬勃發展,新媒體數字化傳播進一步增強,開放教育增加書法科目,國家終身教育平臺開設書法課程。同時也面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書法審美認知度有待提高、書法教學模式單一化、基層書法社會教育力量不足等問題。書法社會教育與普及需兼顧傳統守護與現代創新,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技術賦能,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承體系。唯有讓書法從技藝訓練升華為文化浸潤,才能真正實現其美育價值的社會意義。柳國良認為,當前部分青年書法人才對“德藝雙馨”的理解不深,對“藝文兼備”的認知不足。書法人才亟需彌補知識結構上的短板,優化培養方式,增強學術性人才的創作能力訓練,提升創作性人才的綜合修養。完善課程設置,增強青年書法人才就業崗位中的競爭力和工作上的適應度,提高社會實踐綜合能力。增強跨學科視野,挖掘藝術創造性,讓正能量、正評價、正導向深入人心,推動書法人才健康發展。

圍繞“文化傳承”,肖建科談到,新時代新征程,書家和書法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地保護傳承中國書法文化,深入研究、發掘、闡釋、傳承、弘揚其價值和內涵,讓書法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新時代大放異彩。要堅持科技創新,守護傳承書法歷史文脈。要加強活化利用,助力書法文化傳承發展。要積極弘揚宣傳,推動書法文化交流互鑒,讓書法藝術在國際上煥發璀璨光彩。楊勇談到,書法類圖書在編輯中要主動加強與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博單位的合作關系,始終與學術前沿保持良好互動,開發新的選題,著力打造精品圖書,通過大型出版項目推動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為書法事業的持續發展儲備人才。書法類專業媒體在關注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同時,也應注重對書法類優秀出版物的推介,為讀者服務。趙立新談到,自媒體在推動書法傳播的同時,也帶來系列問題,如信息傳播碎片化,低質量內容泛濫,部分博主為博眼球過度娛樂化忽視書法內涵,拉低文化品味,各種謾罵、造謠等不良行為,破壞網絡文化生態,讓書法文化傳播偏離本質。新媒體時代,書家要肩負傳承和弘揚書法文化的使命,積極發揮專業優勢,主動參與新媒體書法傳播,及時糾正錯誤觀點,批駁不良現象,引導大眾樹立正確審美觀念。
圍繞“協會工作”,李力談到,要通過開展主題實踐、座談研討、論壇講座等多種形式,組織書法工作者結合自身從藝實際,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明確初心使命和目標方向。尊重藝術規律和審美差異,積極開展學術探索與范式建構,將實踐和理論緊密結合、有機轉化。加快建立機構專責、制度健全、運行有效的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體系,提升書法自媒體從業者專業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職業操守,提升公眾審美水平和辨別能力。顏奕端談到,協會要著眼書法發展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科學運籌、認真謀劃,主動作為,想方設法盤活社會資源。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駐會人員心里要時時裝著廣大會員,事事想著廣大會員。要靠暖人心、聚人心、感人心的服務,使廣大會員獲得更多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積極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基本職能,加強會員聯絡服務管理,使協會真正成為書法家之家、廣大會員之家。劉帥談到,江西書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引導全省書法工作者將藝術追求與時代使命相結合,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開展主題創作,倡導雅正書風,堅持深扎傳統的根、培厚文字的根、滋養文化的根。成立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重點開展查行業亂象確立規范、查失德行為確立規矩、查展覽創作陋習確立標桿。細化省書協主席團、常務理事會考核指標,曬思想建設成效比站位、曬工作推進力度比擔當、曬行風建設成果比作為。 李昕總結談到,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在推動書法事業發展中發揮了引領、示范、促進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五風”建設,連續三年方向不偏、主題不變、力度不減,持續推進。文藝界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事關鑄魂培根,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各團體會員是激活全國書協一盤棋的關鍵,也是把中國書協建設成為書法工作者之家、普通書法工作者最近聯系、最易感知的關鍵。駐會人員要抓好開頭、促進融合、扭住關鍵、做實服務,進一步推動行業風清氣正,讓書法界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好聲音更加響亮,共同為推動書法事業高質量發展,擔當新的文化使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團結奮進力量。
(原標題:中國書協職業道德與行風建設委員會2025年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編輯: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