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召開2023年會——
推進節日文化研究,助力城鄉協調發展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應注重調查研究節日傳承的城鄉差異,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種措施,加大保護傳統節日的力度,實現城鄉各方面協調發展、現代化與傳統文化共同繁榮。”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會上,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溫州大學教授黃濤提到了城市化時代背景下傳承發展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
時值立冬時節,11月7日至9日,由中國民協主辦,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紹興市民協、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紹興市虞舜文化研究會承辦的“我們的節日·立冬節氣調研交流活動”在浙江紹興舉行,“城鄉融合背景下的節日傳承與創新”交流座談活動暨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會同期召開。中國民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教授鄭土有等有關方面負責人,蕭放、黃濤、陳連山、張勃、徐贛麗、王憲昭、毛巧暉、王衛華、劉宗迪等16位專家學者出席活動。
為提升傳統節日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促進地方社會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中國民協于2017年成立節日文化研究中心,旨在依托中國民協“我們的節日”系列品牌活動,以傳統節日、各少數民族特色節日、二十四節氣等為載體,對節日與節令文化活動進行研究,團結專家學者,為傳統節日在當下的繁榮發展出謀劃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日,起源、興盛于農業社會,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節日文化所依存的農業社會生活土壤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傳統節日生發出適應于現代社會的調整和創新,另一方面,傳統節日的傳承動力和發展空間受到擠壓,很多節俗面臨傳承危機。”說起中心成立的背景,黃濤表示。
“中心成立以來,中國民協‘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共計舉辦119次,著重以展覽展演、民俗調研、學術研討等形式,挖掘研究瀕危民俗,不斷加強與地方各級政府和各省市文聯、民協的溝通聯動,摸準真正繁榮文化的脈搏,深入發掘各地深厚的文化內涵,持續提升了節日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培育了新的節日民俗風尚,受到各方一致好評。”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介紹。
在“城鄉融合背景下的節日傳承與創新”交流座談活動上,與會專家學者為新時代如何保護傳承優秀節日文化、做好節日文化研究建言獻策。“當下對傳統節日的研究,已經從民俗學領域擴展到各個學科,產生了多角度的論述,這是當今傳統文化研究繁榮發展的表現。”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徐贛麗表示,要進一步推動節日研究的發展,還需要更多關切民眾主體性、探尋節日發展規律,體現更多學理性,關注具有更多前瞻性的研究方向。
蕭放表示,在未來工作中,中國民協節日文化研究中心要繼續以傳承、弘揚“我們的節日”為宗旨,以深入闡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探討傳統節日傳承規律為己任,結合中國民協學術立會、推進民間文藝工作的任務要求,繼續深入城市鄉村推動開展傳統節日活動,以節日文化調研與節日文化論壇為工作形式,為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為中國式現代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