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些民間文藝前輩沒有有效地將傳統手藝轉換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很多老工藝因此漸漸失傳;到了我們這一代,在各級文聯、民協的關心下,跟上了新時代的步伐,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很多民間手藝人得以取得成功。”作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編項目傳承人,吉林省匠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曉雪提到了自己“將傳統手藝轉換成產品”的經驗——2009年,徐曉雪創辦了品牌“搜繩記”,推廣全國加盟連鎖。他們在“老手藝”基礎上加以創新,設計出了不少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產品,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7月17日至21日于吉林松原舉辦的“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會員培訓班”上,來自全國各地的55位學員圍繞“民間文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話題,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了熱烈討論,像徐曉雪這樣對“兩創”有著深刻體會的學員不在少數,他們以自己的從藝經歷,為民間文藝的當代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與徐曉雪一樣,剪紙藝術家付新堯同樣注重將現代理念引入到作品創作中。常年從事剪紙創作,付新堯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設計創作了形式多樣的剪紙文創產品。但與徐曉雪不同,作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民協副主席的付新堯對軍墾文化有著切身的體會,她創作了一系列軍墾剪紙作品,在其中融入了當代新疆和兵團人的生產和生活場景。“希望能通過剪紙藝術的創新衍生出更能展現當代風貌、個性的剪紙作品。”付新堯說。
同為剪紙藝術家,來自湖南的張詢也注重將本土特色融入到創作中。“我創作了新年畫剪紙作品《瀏陽河》,將同名歌曲與地域風情相結合,表現瀏陽河蜿蜒曲折奔流向湘江的美麗畫面。”張詢介紹,除了著力表現地域特色,她還注重從其他民間文藝門類汲取營養,在藝術創作手法上加以創新。在她創作的新年畫剪紙作品《癸卯迎豐年》中,張詢力圖表現湘西十八洞村民安居樂業、養兔致富的主題,作品中采用了湘西民間傳統剪紙紋樣進行裝飾,飽滿的人物造型和精美的花紋相得益彰,極具表現力。
在進行創作時兼收并蓄、大膽創新,是當下民間文藝工作者尋求產業化發展時必然進行的探索。徐曉雪和她的同伴也經歷了這樣的創新之路,從最初的圖案設計、線的色彩搭配,到生產開始時的線材選取,他們都突破了傳統,而“搜繩記”出品的繩編作品《查干冬捕》《大美長白》《雪舞吉林》等也都特色鮮明,受到了廣泛歡迎。
當然,除了民間文藝從業者自身的探索,對于相關專業學生的學校教育同樣值得重視。“高校是基礎研究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任慧敏所任教的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特別注重推進民間文藝產教融合。“我們與廣西文聯、廣西民協共同設立了廣西傳統工藝孵化中心駐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工作站,組織策劃‘非遺文化進校園’‘多彩機電’文化品牌,舉辦‘非遺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任慧敏介紹,類似的合作也為學生們的創作提供了營養,成果豐富——“近兩年來,我們學校師生作品獲工藝美術類、學科專業競賽國家級、省級獎項87項”。“民間文藝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學校與相關機構共同合作,協同發展,為企業培養更符合市場需要的創新型人才。”任慧敏表示。
就在此次由中國民協、吉林省文聯主辦,吉林省民協、松原市文聯承辦的培訓班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文藝工作者,從知名專家學者內容豐富的講座和學員之間的經驗交流、心得闡述中汲取了關于“兩創”的營養。他們表示,未來將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深悟透,秉持“傳承+創新”的工作理念,努力開創民間文藝工作的新局面。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李倩表示,民間文藝工作者要繼續持續深入學習和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角度把握文藝創作的方向,為繁榮興盛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