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榮譽盛典在福建寧德舉辦,專家表示——
只有下沉,才能觸摸到最鮮活的題材
“為農民的利益鼓與呼”“講好鄉村故事,傳遞時代強音”“關注年輕人,拍攝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作品”……2月18日,在福建寧德舉辦的第十六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榮譽盛典上,最佳短視頻、最佳小康題材專題節目、最佳小康題材系列節目、最佳傳媒機構和網絡平臺、最佳小康電視欄目、最佳媒體人物、最佳小康題材電視劇等榮譽的獲得者代表紛紛表達了他們長期從事小康電視節目工作的心得。中國視協名譽主席趙化勇,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劉獻祥,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范宗釵,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曾祥輝,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王秋梅,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寧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永寧,寧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世雄,寧德市政協主席蘭斯琦等領導和有關方面負責人,部分地方文聯、視協代表等出席榮譽盛典。盛典由中國視協,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福建省文聯,寧德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
范宗釵在致辭中介紹,本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自2022年7月開始征集以來,共征集到作品500余部,視頻資料1400余個,推選過程中,繼續秉持優中選優、推出精品的原則,推選出《我在他鄉挺好的》《解密夏糧“豐收密碼”》《大山的女兒》《大國小康》《紅星閃耀中國》等一批優秀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這既是對過去一年來小康電視精品創作的一次集中推介展示,更是力求通過對優秀小康電視節目作品的發掘和獎掖,引領廣大電視藝術工作者以更加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奉獻更多感應時代精神、體現時代高度的優秀文藝作品,使新時代小康題材電視藝術創作呈現新的美學風貌、抵達新的藝術高度。
盛典晚會以歌舞《山海中國夢》開場,展示了畬族少兒舞蹈《織錦》、歌曲《一葉歸帆》、歌舞《春風十萬里》、情景詩朗誦《使命》、雜技《歡欣鼓舞——蹬鼓》、歌曲《我們的歌》、歌舞《我們的新時代》等節目。晚會還邀請了獲得最佳專題節目榮譽的紀錄片《我的村莊和我》中的主人翁、福州永泰縣90后返鄉大學生林露露。作為永泰縣最年輕、學歷最高的村支書,林露露談起自己是村民選出來的村干部時說:“我回鄉創業的初衷,就是當一顆‘微豆’,做一顆小小的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更多的‘微豆’就會形成磅礴的力量,希望我的故事能讓更多人加入返鄉創業的隊伍,把我們的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
當天還舉辦了以“新征程新使命新作為”為主題的第十六屆小康電視節目工程優秀作品研討會。與會專家、制播單位負責人和一線主創代表圍繞自身研究領域與創作經歷,對本次活動推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進行深入研討,并結合近年來小康電視作品和節目的情況,對小康題材創作和行業發展等話題進行了充分交流。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導演李漠認為,要獲得觀眾的共情共鳴就要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他們可能面對什么樣的困境或者會遭遇什么樣的問題,以此作為故事的出發點。剛剛開設3年的《中國三農發布》矩陣平臺一共有19個賬號、擁有1900萬粉絲,平臺主編黃莉總結了他們成功的經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讀三農政策;緊跟三農熱點;堅持原創,堅持鏡頭后面的求真、求善。福建尤溪縣融媒體中心先后獲得全國廣播電視系統先進集體、中宣部新時代縣級融媒體發展的新路徑典型案例、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十大典型案例等榮譽。該中心主任張敏講述了他們聆聽農民需求、制作老百姓愛看的節目、不斷開發出新的媒體產品并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的實例。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楊乘虎表示:“只有下沉才能觸摸到最真實的想法、最鮮活的題材,有的時候拍得不夠好是因為貼得不夠近。”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認為,媒介融合在生產主體、生產內容上的極大擴容,形成了主流媒體和新媒體激烈的競爭和交融的一個過程,“歷史巨變就發生在我們眼前,我們就行走在歷史巨變當中”。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趙彤說,在媒介融合和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媒介在沿著它的產業鏈上升,有一部分開始下沉。上升那部分會造成媒介和媒介產品過度精致化,但是它的缺點就是不接地氣了。下沉的那一端能夠貼近生活,但它往往比較粗糙。在一個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或者在一個共生的平臺上,應推動兩者互相交流,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活動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視工作者代表一同參觀了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館、寧德時代總部、青拓集團等,并探訪了下岐村連家船民上岸工程情況,深入了解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實踐地的寧德,發揮“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精神,通過唱好“山海經”“多抱幾個金娃娃”等一系列脫貧實踐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以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取得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