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傳承磋磨,全程精準培養,浙江省戲劇名家孵化計劃成果顯著
“我們的三堂課”探索戲劇人才培養新模式
早午晚三課的不斷錘煉,青中老三個階段的不斷精進,經常被人看作是戲曲演員成為名家大家的人生寫照。這“三課”和“三個階段”,在浙江省戲劇名家孵化計劃中被濃縮成了導師團隊與越劇、婺劇、京劇、昆曲、甌劇、臺州亂彈等不同劇種的10名學員磋磨藝術、探求人生的3年,并在日前于杭州蝴蝶劇場舉辦的“浙江省戲劇名家孵化計劃”戲劇匯報演出中得到精彩呈現。這場演出的主題,就是“我們的三堂課”。
舞臺上掛著一個時鐘,演出以早課、午課和晚課的形式進行。在主持人白燕升充滿溫度的講述中,時間的厚重感、縱深感和藝術傳承的儀式感撲面而來。其中,紹興小百花越劇團的張琳帶來了越劇《玉簪記·逼侄赴試》,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章益清演繹了新版《梁祝·英臺哭墳》,溫州市越劇團的黃燕舞演繹了越劇《藏書之家·三跪求書》,臺州亂彈劇團的鮑陳熱帶來了臺州亂彈《心·癡夢》,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蔡浙飛演出了新編越劇《蘇秦·六方印》,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的樓勝演繹了婺劇《臨江會》中的少年都督周郎。盡管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演員楊霞云、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演員蔡曉秋、浙江京劇團演員姜艷、浙江京昆藝術劇院演員楊崑因故未能到現場演出,但也通過視頻的方式帶來了感言。10位中青年藝術家,都是已有較高藝術造詣和知名度的浙江省內各劇種戲劇名家,有的獲過“梅花獎”等獎項,有的擔任著劇團管理職責,都是各自劇種的代表性人物。
中國劇協副主席、浙江省劇協主席、名家孵化計劃戲劇組負責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茅威濤這樣詮釋“我們的三堂課”:“‘課’既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既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而早、午、晚三堂課則既是針對戲劇人的,更是能引發普通人從青年到中年至晚年3個不同生命階段的共情。”而在演出過程中,還穿插著演員的視頻闡述,以及汪世瑜、茅威濤等幾位導師團成員的現場點評與3年磨藝傳承的心得寄語。昆曲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感懷地說:“從業60年,以傳道授業為己任,無所保留。”
為扎實推進“文化浙江”建設,在浙江省委宣傳部的指導與支持下,自2020年起,浙江省文聯創新推出了“浙江省文藝名家孵化計劃”,力爭用3到5年時間,推出10名左右在國家級重大文藝評獎和展賽展演中獲得優異成績、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名家,壯大浙江省文藝發展領軍人物隊伍。計劃覆蓋了戲劇、美術、曲藝、民間工藝、書法等5個浙江在全國第一方陣的藝術門類,而此次系列活動就是戲劇門類進行了3年實踐與探索的階段性成果呈現。在當晚的匯報演出致辭環節,浙江省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趙曉剛介紹了相關情況。
2020年,首批10名戲劇培育對象從全省公開遴選產生。3年來,為扎實推動名家孵化,主辦方邀請全國和浙江省內的優秀導師跨領域、跨劇種地對孵化對象進行一對一輔導,總計進行200個半天的學習;組織名家孵化采風團開展學習采風,赴南京觀摩“梅花獎”競演,組織相關座談和講座;連續兩年舉辦了“戲文里的青春”主題展演10場演出、1場匯報演出,并進行全網直播、舉辦相關研討會;持續推動孵化對象集體亮相全國戲劇刊物50余個版面,在戲劇界引起熱議,成為話題;為孵化對象定制宣傳視頻20個,在春節等特殊節點進行宣發,微信、抖音等各平臺觀看量達500多萬;為孵化對象設計專屬卡通形象及表情包10套,用于日常宣發……這些探索和磨礪,用中國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季國平的話說,對于演員是“博采眾長,化為體用”,而匯報演出引起的線上圍觀和熱評,從側面反映出了孵化計劃已產生成效。
在演出翌日舉辦的專家研討會上,專家們給予了高度肯定,也表達了新的期待。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浙江省戲劇名家孵化計劃是新時代培養戲劇名家大家、筑就戲劇創作高峰的有力舉措,給全國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好經驗。這個經驗既有中國特色,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經驗生長出來的一種方式,其可貴優點就在于全程的精準。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認為,戲劇名家大家的誕生不僅依靠努力、天賦,還關涉到非常復雜的因素,因此他建議給演員培育相應劇種的文化群落。黎繼德、劉彥君等專家表示,希望演員注重傳統劇目與新創劇目、劇種與流派、舞臺功底和文化修養的結合,努力做到全面發展。傅謹、馮玉萍、胡一峰、谷好好、朱恒夫、李小青、伏滌修、靳文泰等專家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