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高瞻遠矚又具體而精微,充分肯定了近五年來文藝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擔負新的使命任務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確要求。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在新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可為。
自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召開以來,中國電影在新的歷史境遇中進入高速發展與重新起航的重要階段。中國電影創作聚焦中國社會與歷史主題,激發創作靈感,取得了令人引以為傲的成績,特別是在重大題材電影中,不少作品備受矚目,選取新的角度,為主題創作注入當代話題,展現了優秀電影作品的生產創作能力,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領會講話精神,審視提煉實踐經驗,有助于中國電影更好地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持續深耕創作、打造精品,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為邁向新時代電影藝術高峰不懈奮斗。
貼近大眾視野:電影創新與英雄敘事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這是講話中對文藝工作者們的殷切希望。近年來,重大題材電影創作堅守著這一遵循,始終昂揚著時代的主旋律,描繪新的時代征程。2016年香港導演林超賢拍攝的《湄公河行動》的出現,引發對主旋律影片的關注,隨后的重點和重大題材影片,從《建軍大業》(2017)、《戰狼2》(2017)、《流浪地球》(2019),到“我和我的”系列(2019-2021)、《長津湖》(2021)的出現,更是將國產電影創作帶入新的發展階段。這些電影可說是展現了重點主題創作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潮,突破了以往電影主旋律表達的觀念和形式,使得主旋律電影更加貼近大眾視野,在思想性、藝術性與商業性層面進行了全新的融合。
這時的中國電影,以時代發展為鵠的,已經進入高速發展增長階段,中國崛起和走向現代化強國是國產電影能夠與其互觀互照、題材不斷拓展的根本原因。大片興起年代的電影處境發生的變化,創作主體的主觀性構造,成為踐行電影題材探索與藝術創新活動的重要意識載體。
不消說,自中國電影產業化以來,電影題材和內容實質上越來越多地受到市場的影響。電影創作在風格、樣式上如何走多樣化、多元化之路,怎樣贏得觀眾由衷的喜愛成為對電影工作者的考驗。可喜的是,重大題材影片創作認真對待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和商業電影的主旋律化的問題,盡力突破挑戰,嘗試并尋求多元化發展。講話中談道,“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守正創新”也是重大題材電影創作者們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準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影片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取得了包括市場在內的多方面成功。
正如講話中所說,“文學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文藝形象會成為一個時代文藝的重要標識”。近年來,電影工作者們不斷發掘表現新時代精神的新英雄人物,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吸引人、感染人和打動人的英雄形象。步入新時代,電影創作中的英雄敘事展現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英雄,任何時代表現英雄人物的電影,無論是現實或歷史題材都可能引起廣泛注目以至歌頌、贊美。近年來刻畫英雄主義的軍事題材創作趨向多元化,持續性地出現了一批高品質、高口碑的作品。從《建軍大業》,到《戰狼2》《流浪地球》,再到《長津湖》等,“主旋律”概念化少了,敘事視角變得更豐富了,英雄人物典型形象塑造得更真實了,電影也更“好看”了。例如,導演林超賢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通過視聽化手段塑造更加真實生動的英雄形象,實現新的藝術想象的表達、拓展新的藝術空間,才能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觀念,占據市場主流、贏得更多的觀眾。這樣才能做到“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獲得強旺的藝術生命力。
吹響時代號角:創作導向與藝術表達
講話強調,“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電影工作者如何把握時代脈搏、用當代視角反映時代發展新變,成為重要的挑戰。近年來,重大題材電影在市場化運作上取得成功,產生廣泛的影響,與融入當代視角與方法技術有很大關系。2019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昂揚、明亮,沖擊力強,富有內在張力,展現了“以中國為人類視角”的耳目一新的中國表達,成為科幻電影轉型的出色作品。作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置于影片世界觀的架構中,引發中國人的情感共鳴:持續膨脹的太陽將在一百年后吞噬地球,為了保護地球,讓更多的人活下來,人類決定將地球推離太陽系,這一人類全體的移民計劃需要2500年,并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電影的這種背景設置,體現的正是中國人對于家園和故鄉的眷戀。在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中,人類面對如此情況大都會選擇逃離地球,而不是帶著地球離開,這便是中西文化觀念的根本差異。好萊塢電影更注重個人英雄的塑造,在電影中拯救人類的往往是一個或幾個超級英雄,而在《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靠的并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全體人類的共同努力,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不同的故事組成,分別講述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經歷的七個歷史瞬間。總制片人黃建新曾談道,《我和我的祖國》的選材理念是“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即通過表現重要的歷史節點上普通人的故事來激發全民的共同情感。影片上映后,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獲得超過30億元的票房。
2019年也是重大歷史題材影片的高產之年。作為獻禮片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將重大歷史事件真實還原,以藝術化的表達展現了黨和軍隊在重要歷史時刻的偉大貢獻。《古田軍號》和《紅星照耀中國》分別在建軍節前后上映。《古田軍號》再現了1927年古田會議召開前后的歷史場景,以一個軍號手的視角切入,表現了黨和軍隊的領導人在青年時期的雄才大略與運籌帷幄。《紅星照耀中國》改編自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同名采訪筆記,影片角度較新,通過一個深入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故事,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革命歷史。同期上映的《決勝時刻》,表現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人從西柏坡赴香山,與民主人士共商大計,全力籌劃開國大典的歷史事件。影片以領導人作為敘事的主要線索,同時又設置了多條敘事線。如毛澤東身邊警衛員與警衛隊長的故事,使敘事更加飽滿、更加有人情味,也將領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作為主旋律電影中最重要的題材,將歷史事件與藝術表達相結合,以平民視角切入,將歷史人物更生動地呈現出來。
作為《我和我的祖國》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以及根據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守島人》等,豐富了主旋律影片的創作內容和敘事方式。這些影片在敘事上運用了“以小博大”的技巧,通過小人物身上的故事,展現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語境下祖國/家鄉風貌日新月異的發展,讓更多觀眾看到的是每個人對于祖國歷史和發展不忘初心的守護。
講話指出了當今藝術形勢的新變及動因:“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一切創作技巧和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在重大題材的歷史敘述中,創作導向和藝術表達需要同時抓,沒有好內容帶動主流電影的發展,就會搞壞觀眾口味,讓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不感興趣。如《流浪地球》故事內核植根于中華文化,“拯救地球”的故事模式則帶有明顯的類型電影敘事的特點,內容與形式融合得當,體現了主創為“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的不懈努力。電影創作和題材的表現,就是需要以己度物,使情成體,貫注與秉持真誠的態度,關注與珍重電影的傳統與文化,并努力提高挖掘中國故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聚焦時代主流:人民立場與心靈現實主義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這是講話中對文藝工作者寄予的厚望。電影藝術的成長離不開人民的滋養,一切為國家和人民事業奉獻拼搏的人都應得到最深情的褒揚。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聚焦敘寫一個個平凡的“人”,引發了觀眾的廣泛共鳴。其中《我和我的家鄉》,作為“小康大片”,成功展現中國城鄉普通人的故事和心靈的風景,抒發著全民的家國情懷。人生的豐饒、奇妙、美好與積存心頭的期待和積極,體現在影片中一個個生動的細節里,更蘊含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與現代化建設的山鄉巨變里。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表現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人民奮斗歷程的作品《懸崖之上》《1921》《革命者》《長津湖》《鐵道英雄》等影片相繼上映,產生了重要影響。《1921》選取了1921年4月至8月為核心敘事時間,圍繞平行展開的多個人物的敘事線索,創造“有同樣追求的人,他們終究會穿越萬水千山,走到一起”的心靈史詩。《革命者》聚焦于李大釗作為革命者的最后生命時間,突出先鋒領袖精神滌蕩的心靈之旅,突破了傳統傳記電影的表達方式。《長津湖》制作規模龐大,攝影組、特效組加起來逾萬人,創造超現實的真實臨場感,以一個史詩般的故事呈現使廣大觀眾受到心靈的震撼。
這些重大題材創作,聚焦時代主流,讓歷史、革命與心靈對話,進而成功地表現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和價值,韻味悠然,完美結合了心靈現實主義精神,這種創作能力和創新取向正是新時代中國電影發展所需。對重大題材創作的思考與探索,也是尋找主題電影本土化、心靈化的鑰匙。近年來,國家持續推進中國電影的改革與精品化創作,標志著重大題材電影的藝術表現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重大題材電影創作越來越具有相當的主體建構性。有著成功創作與傳播發展效能的重大題材電影及其引導,也助力了中國特色主題創作的接續和反思式發展的建構理性的樹立。
電影如何想象歷史、敘述歷史,更好地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怎樣提高創作質量?這無疑是新語境下重大題材電影創作進一步務實發展的重要命題,值得深入思之。首先,要將高度文化自信進一步貫注于電影創作,與新時代的歷史發展和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實現隱性契合。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電影以中國意識、中國敘事突破“西方中心主義”,逐漸形成獨立的文化話語體系,重新確立自身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身份定位。近年來在中國電影創作演變和轉型過程中,電影與國情、時代、民族心態、共同價值與傳統緊密相聯,實踐著東西、新舊的對話與融合和主流價值觀的建構。與此同時,圍繞市場運作而結構的產業機制激發出電影產業的巨大活力,特別是數字視效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主題電影敘事、藝術創作帶來革命性的強大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以文化自信為底色,遒勁而有韻,就成為中國電影在更大范圍獲取更廣泛觀眾的強大動力。其次,要不斷優化電影題材、藝術表現結構、電影創作機制,堅持“內容為王”,努力提高創新能力。通過電影的人性價值與文化內涵的表達,拓展電影審美空間,從而進一步推動重大題材作品在多元開放的視閾之上提高質量,“好看”的同時具有更強的現實闡釋力。在此過程中,讓包括重大題材在內的多樣性的電影創作不斷拓展故事的邊界,激發創作者更多的藝術靈感,又反向增強電影傳播與電影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這些無論是對當代電影觀念、電影意識形態抑或電影工業化體系建構與發展,都是一種有超越功能意義的引領和提升。再次,開啟積極的歷史敘述、藝術表達和市場拓展,展現新時代社會主義風景以及其核心價值觀與實踐,彰顯中國電影新面貌、新趨向,是時代賦予中國電影人的歷史使命。2035年,中國要將電影大國建設成電影強國。我們要不斷深入學習領會講話精神,充盈“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雄心壯志,賦予中國電影生生不息、豐沛強大的生命力量,努力鑄就電影藝術的高峰,更好地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