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與縣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平湖舉辦,專家研討——
依托民間文化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在浙江平湖和上海金山之間流傳著一段“一橋兩山塘”的佳話:“平湖廣陳鎮與上海金山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最鄰近處僅隔一座山塘橋,連接起了同名同姓的兩個‘山塘村’。”在“民間文化與縣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上,平湖市曹橋街道綜合文化站站員陸艷講出了這段故事的“當代發展”:兩地以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規劃標準,以縱貫南北山塘的一條山塘老街為基礎,攜手打造了“明月山塘”跨省景區。“據統計,僅在今年五一期間,南北山塘共接待游客1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000萬元。”陸艷介紹。
10月11日至13日,由中國民協、浙江省民協、平湖市人民政府主辦,平湖市委宣傳部、平湖市文聯、平湖市獨山港鎮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民間文化當代表達——“民間文化與縣域發展”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平湖舉辦。與會專家圍繞“民間文化與共同富裕”“民間文化與縣域文化產業”等相關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共享依托民間文化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案例,提出了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民間文化是縣域發展的優質傳統資源
“當下,諸如京劇、昆曲、東北二人轉等地方特色戲曲、曲藝形式,以及少數民族歌舞與習俗、廟會民俗等都已成為旅游開發過程中的重要依托點,以此為基礎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也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剪紙、泥塑等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手工藝品也已成為重要的旅游商品。”連云港市民協主席崔月明表示,當前,優秀的民間文化完全可以成為鄉村旅游開發的主要著力點。
民間文化為什么會在縣域發展和鄉村經濟發展方面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中國民協副主席、浙江省民協主席杭間看來,在縣域,民間文化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生態體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體現著不同地區民間文化的獨特面相,因此,民間文化跟地方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
“傳承發展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這一觀點在研討會上獲得專家們的一致認同。“民間文化在助益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作用凸顯。”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王錦強表示:“城鎮、鄉村改革創新的成果很多得益于民間文化的源泉活水。在當代城鄉社會單元和公共文化空間,民間文化是縣域發展的優質傳統資源和結構性智力要素。”
“在建設文化強省,打造‘重要窗口’、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中,民間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浙江省文聯一級巡視員張均林介紹,近年來,浙江高度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積極推動民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浙江民間文化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據悉,本次研討會上,浙江省民協與平湖市獨山港鎮開展了藝術鄉建結對工作,并授予獨山港鎮“民間文化助力共同富裕示范鎮”。浙江省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也是浙江省民協立足自身職能,努力實踐民間文化當代表達主題、助力共同富裕的一個具體創新舉措。
而對于陸艷這樣身處基層的文藝工作者,對“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感知是非常真切的。據陸艷介紹,平湖以徐家埭村為陣地,打造了全省首塊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少年棒球場,形成了“文化+”“體育+”“旅游+”三位一體的文旅產業,通過引導轄區內服裝、箱包、軟木等企業與棒球品牌合作,形成了一條具有高辨識度的棒球文化產業鏈。
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不只開發旅游一條路
在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中,也有一些教訓值得反省。崔月明認為,當前民間文化旅游開發最突出的問題,在于保護與開發之間“沒把握好一個度”,在民間文化保護與鄉村旅游開發的關系中沒有找到平衡點:“有些鄉村旅游開發者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使民間文化習俗表演化,甚至庸俗化,其文化空間遭到破壞。不僅民間傳統文化習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流失和變異,而且使其變成了毫無特色的商業化產品,經濟效益也大打折扣。”
崔月明認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還要突出民間文化的原生態性,精心設計鄉村旅游產品,“根據游客審美觀念的變化,借助新技術、新創意,對民間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展示,增加其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和觀賞性”。
當然,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不只開發旅游一條路。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副研究員楊杰宏曾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龍蟠鄉前后進行了10余年的調查。據他觀察,雖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觀念,但這并不意味著麗江所有鄉鎮都適合搞文化旅游,也并非所有鄉鎮只有旅游一條路可走,一些地區的客觀條件也并不適合開發旅游。“應該大膽鼓勵不同鄉鎮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當地、面向市場的特色產業經濟。”楊杰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