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五年來,中國民協主席團和分黨組按照中宣部、中國文聯統一部署,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理論武裝和思想引領,深化機構改革,切實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職能,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聚焦“一項深改、兩大工程”,推動協會各項工作有序發展。
一、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對文藝工作進行了專門部署,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藝事業的高度重視。報告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開展民間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五年來,中國民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制定并落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深化改革方案》,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配合做好中央巡視工作和中國文聯黨建工作內部巡視,以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為目標,持續推動改革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更好地承擔起了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2018年1月13日,鐵凝(右)向馮驥才(左)、烏丙安(中)頒發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證書
二、以重點工作為抓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與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兩大工程”有序推進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是十五個重大工程項目之一。大系出版工程啟動以來,中國文聯黨組成立大系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及12個編輯專家組。2018年,中國民協啟動首批55個示范卷的編纂工作,覆蓋全國(除臺灣、香港和澳門)所有省區市。2019年1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發布會”,首批示范卷12個卷本面世。大系出版工程在2018至2019年啟動131卷,2020年啟動63卷,2021年啟動43卷,合計237卷,其中已經全部完成、交由出版的有50多卷。圍繞大系出版工程,中國民協組織了17次民間文學各類體裁和題材的社會推廣宣傳活動。為配合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工作需要,2017年,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庫一期更名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基礎資料數據庫”。截至目前,數據庫一期收錄4905冊8.878億字資料,二、三期正在組織實施中,三期合計將完成29000余冊40億字收錄工作。
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第一階段的主體項目是編纂出版《中國民間工藝集成》,實現對全國民間工藝百態的學術記錄,建立紙媒與數媒相結合的基因檔案庫。2016年,《集成》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2017年6月,中國民協成立編纂領導小組、學術委員會、編輯委員會及辦公室等工作機構。三年多來,《集成》課題組在首席專家潘魯生的帶領下,赴多地開展民間工藝調研,修訂完善《〈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編纂工作手冊》,并確定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作為首批示范卷編纂試點單位。截至目前,中國民協已與26個省區市民協簽署委托編纂協議書,各地相應成立工作團隊,并聘任學術負責人。首批示范卷《山東卷》《廣東卷》《江蘇卷》《湖南卷》《四川卷》《河南卷》《上海卷》《吉林卷》《海南卷》《天津卷》順利推進,進入審讀編輯流程。
2019年12月25日,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發布
三、以“山花獎”評獎頒獎活動為引領,民間文藝領軍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民間文藝領域優秀成果大批涌現
目前,山花獎下設“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優秀民間藝術表演”“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4個子項,共20個獎項。五年來,中國民協分別在廣州市和深圳市舉辦了第十三、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活動。烏丙安、馮驥才、劉錫誠、劉魁立獲得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稱號。2021年,第十五屆“山花獎”各子項初評陸續推進,擬在今年10月底完成各獎項終評,頒獎籌備工作已經啟動。
通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評審工作,夯實了民間文藝家及優秀作品展示、交流平臺,凝聚和團結了更多的民間文藝生力軍,從評獎中推出了一批民間文藝人才和民間文藝成果,成為五年來民間文藝事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標志,為推動中國民間文藝事業發展和進步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2020年12月8日,大美民間——中國民協70華誕展覽上,潘魯生向李屹介紹協會工作成果
四、以繁榮民間文化為宗旨,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舉辦展覽節慶活動,評定文藝之鄉,合力培育地方文化品牌
“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是中國民協的長項工作和品牌活動。五年來,在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以及豐收節和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期間,共組織“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97次,宣傳弘揚優秀民間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國民間藝術節作為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共同主辦的國家級大型文藝交流活動,五年來相繼在廣東清遠、江西贛州、廣東中山舉辦了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此外,還舉辦了第七、八屆中國民間藝人節,第八屆中國漢牡丹文化節、中國花饃藝術節、第八屆中國(蔚縣)剪紙藝術節、河南滎陽·中國嫘祖文化節等。
舉辦各類民間藝術博覽會有:首屆中國民間工藝精品雙年展、廣彩藝術大師翟惠玲藝術傳承展、壽山石藝:陳禮忠壽山石雕傳承展、2018中國(濰坊)民間工藝品博覽會、2018中國徐州文博會暨徐州民間工藝品博覽會、2018中國(煙臺)民間工藝品博覽會、2019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2019第六屆徐州文化博覽會暨第六屆徐州民間工藝博覽會、中國農民畫邀請展、第三屆上海民間藝術成果展、2019“朱涇杯”長三角花燈藝術展演、郵賞中國運河文化暨全國第五屆大運河集郵文化活動等。
命名中國民間文藝之鄉126個,傳承(研究)基地51個,依照民間文藝業務范圍,以全國四級非遺保護名錄為依據,擦亮地域文化名片,強調文化空間整體保護與創建。
2019年1月19日,《鐘敬文全集》出版與鐘敬文學術文化思想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
五、以“做人的工作”為核心職能,延伸工作手臂,創新方式方法,會員工作與新文藝群體工作的管理與服務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五年來,中國民協通過大量基礎工作,摸清會員底數,整理電子檔案,開通協會官網會員申報平臺,實現會員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截至2020年底,中國民協會員總數14102人。制定完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個人會員入會細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個人會員管理辦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工作條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個人會員退出機制》等規章制度。
開展會員常態化教育培訓,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與業務培訓有機結合。2016年至2019年,中國民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舉辦了29期線下培訓班和2期線上培訓班,參訓學員總數達6400余人。此外,組織開展刺繡、陶瓷、皮影雕刻等15期專業門類的培訓。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針對新會員和文藝兩新舉辦線上培訓班;探索設立會員日與民協會客廳線上直播互動工作模式。2021年5月,在四川內江舉辦基層民協工作者思想道德與行風建設培訓班。
命名成立各類專業委員會、藝術委員會、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44個,制定完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專業委員會工作條例》,把黨建工作考核納入專委會等級評估指標體系。推動專委會制定《彩燈美術設計師職業標準》《唐卡分類標準》《傳統手繪唐卡標準》等行業標準和管理規范。通過專委會推薦國家級會員402人。通過專委會開展學術研究、專業交流、人才培訓、行業調研、主題創作、展覽展演等,延伸工作手臂。
面向全國開展民間文藝權益保護問卷調查,探尋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赴福建、湖南、江蘇、北京等地圍繞漆線雕、布袋木偶、湘繡、瀏陽花炮、蘇繡、北京面人等開展法律志愿服務暨權益保護專項調研。編輯出版《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研究論文選》《民間文藝權益保護知識手冊之法律法規文件篇》。反映民間文藝工作者立法訴求,為《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等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兩會提出《建立民間文學藝術著作權主體、使用方和民間文藝家協會權益保護委員會三方協調機制》《加快〈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出臺》等提案。
成立行風建設委員會,制定、修訂了《中國民間文藝工作者道德自律公約》,發布了《新時代民間文藝工作者“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議書》。
2020年9月,中國民協文藝志愿服務團慰問演出在四川宣漢文旅扶貧示范區巴山大峽谷舉行
六、以人民為中心,緊跟時代步伐,扎實開展“深扎”主題實踐活動和民間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展現了民間文藝工作者的信念與追求
圍繞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和建黨百年等,舉辦的活動有:喜迎十九大·全國優秀民間歡慶鑼鼓展演,“剪不斷的鄉愁”——中國剪紙傳統與創新藝術邀請展,守望家園、傳承文明:中國傳統村落青海圖片展,“問道——中國彩·中國夢”全國陶瓷藝術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瓷畫作品邀請展,中國精神·中國夢——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村之變遷青州農民畫系列創作展,大型皮影舞臺劇《小平少年》,“我和我的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玉雕主題創作系列活動,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中華頌·長豐杯”第十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民間文藝(說唱、小戲、小品、音舞)作品征集、展演,大美民間——中國民協七十華誕展覽、全國皮影藝術展演暨首屆中國皮影文化產業發展論壇,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最美小康路——中國西部民間工藝主題創作匯報展,來自剪紙界的愛和信心——中國民協抗疫主題剪紙作品特展,《畫說黨史百年輝煌》建黨100周年木版新年畫創作等。
發揮民間文藝優勢,中國民協組織“文藝輕騎兵”深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生產一線開展“送歡樂下基層”活動,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中國民協“民間文化進校園”志愿服務隊先后赴山東臨沂、新疆和田、四川瀘州等11地中小學舉辦主題講座、互動教學、捐贈圖書等活動,鼓勵學生學習傳承本地優秀民間文化,并于2019年11月在廣東汕頭舉辦全國民間文化進校園工作經驗交流會。
2017年11月,在貴州考察蘆笙節
七、以傳承保護為工作重心,深度推進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為持續挖掘、保護、傳承優秀民間文化資源貢獻力量
傳統村落保護項目聚焦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先后舉辦中國(福建·南平)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武義)國際高峰論壇、中國古村落活態保護大會·鶴壁論壇、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海南)高峰論壇、中國(陜西青木川)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高峰論壇、中國古村落保護(青海玉樹)論壇、中國(福建·尤溪)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中國(四川甘孜鄉城)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高峰論壇、中國(江西上饒婺源)傳統村落保護高峰論壇等。組織編撰出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叢書》10卷,出版《傳統村落圖典》河北卷、陜西卷、四川卷、重慶卷。
《中國唐卡文化檔案》項目進入深度普查和編纂出版階段,截至2020年底各卷已全部完成普查任務,正式出版《昌都卷》《甘南卷》,《藏娘卷》進入出版流程,《德格卷》《拉薩卷》《覺囊卷》進入審稿流程;其他卷本年內交稿進入出版程序。
《中國民間剪紙集成》項目已出版《陜北卷》《豫北卷》《湖湘卷》《樂清卷》《關中卷》等五卷,其他卷本正在有序推進中。
其他重要成果還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70年學術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70年發展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70年圖像志》《中芬三江民間文學聯合考察文獻匯編》《中國服飾文化集成》《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等。
2019年8月22日,2019中國民協第一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與會人員合影
八、密切團結聯絡港澳臺民間文藝工作者,打造民間文化國際交流品牌,生動展現中國文化形象
與港澳臺民間文藝界保持密切聯系。自2016年以來,中國民協積極吸收港澳臺會員,并與會員合作在澳門地區、臺灣地區舉辦了多次交流活動。2016年邀請6名港澳臺代表參加中國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6年以來吸收了香港會員2名、臺灣會員5名。在2016年、2018年、2019年分別組織中國民協民間文藝小分隊赴臺展演(國臺辦重點文化交流項目)。
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豐富多彩,如:2016年,在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等地圖書館舉辦“中國日”活動;2016年、2017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啟明快樂春令營”;2018年,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舉辦中國民間文化推廣系列活動,作為舊金山總領館“歡樂春節”活動的重點內容,中國民協展演團參加舊金山農歷新年花車大巡游,并進入學校、博物館進行了15場展演、教學和互動活動。
除美國外,2017年,分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西班牙瓦倫西亞舉辦中國木版年畫展;2018年,在突尼斯舉辦中國瓷藝術展;2019年,在葡萄牙阿威羅大學舉辦“‘一帶一路’文化系列活動”泥塑展覽,在波蘭華沙舉辦“同一盞燈·點亮絲路”中華彩燈主題燈展。作為長項品牌工作,中國民協連續多年組織手工藝代表團赴以色列參加國際手工藝藝術節。
學術交流方面,2019年7月,以日本廣島大學副校長佐藤利行為團長的訪問團訪問中國民協,同年11月中國民協派員赴日本廣島考察,中國民協與日本廣島大學建立了長期交流機制。
中國民協部分出版成果
九、以行動踐行“四力”,強化基層調研,堅持學術立會,切實加強民間文藝理論評論建設和意識形態陣地建設
2016年8月,中國民協啟動全國性民間文藝生存現狀調研,獲得各地民協大力支持,共收到44份反饋資料,撰寫兩萬余字調研報告,使近五年的工作有了基本遵循。五年來,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研討、實地考察等,摸清民間文藝現狀,了解民間文藝工作者需求,對民協工作進一步下沉提供了充分依據。
“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是由中國民協策劃實施的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文化項目。五年來開展了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開漁節、“阿凡提類型故事”主題調研、探索“絲綢之源”嫘祖文化調研座談會、浙江海絲文化、西北民歌文化生態考察、海絲文化與美麗漁村建設、桂湘粵黔“三月三”節慶民間歌謠、闖關東文化溯源、草原絲綢之路等主題的跨區域調研考察。出版《大風起兮云飛揚——蘇北漢文化調研文集》《大海和聲——浙江“海絲文化”調研文集》《尋夢家園——闖關東文化的溯源與民間文化生態調研文集》等調研成果。
辦好《民間文學》《民間文化論壇》《民藝》三份刊物。《民間文學》連續入選中國人文大眾數字閱讀影響力期刊TOP100,并通過舉辦“中國故事節”、創建故事書屋等活動承擔民間文化傳播職責,雜志社申報的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國民間名故事視聽活化精品庫”項目2017年完成通過評審。《民間文化論壇》2018年進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擴展期刊,不斷加強與《新華文摘》、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的互聯互動,在中國知網(CNKI)的機構用戶逐年增加,學術影響力不斷擴大。《民藝》雜志自2018年1月創刊,專注于中國民間美術、民間手工藝領域學術發展,2018年獲“中國最美期刊”稱號,并于當年11月加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及CNKI系列數據庫,引用和轉載率快速上升。
十、“互聯網+民間文藝”建設初見成效,協會融媒體矩陣初步建成,民間文藝傳播更具實效性,受眾更加廣泛
中國民協轉變工作思路,按照中國文聯“互聯網+文藝”工作部署,加大網絡信息化建設投入,2018年成立網絡信息處,互聯網既是宣傳傳播的新載體,也是創新工作方式的新途徑。
五年來,中國民協先后注冊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賬號、“騰訊視頻”賬號、“抖音”賬號、“嗶哩嗶哩”賬號,完善協會官網改版等工作,制定信息發布流程,形成融媒體矩陣。
利用融媒體矩陣特別是微信公眾號、官網,加大對民間文藝的宣傳報道。及時轉載報道各省區市民間文藝活動,推進全國民協工作線上線下一體化聯動。越來越多的網友和民間文藝工作者通過互聯網了解民間文藝,參與民間文藝。
疫情期間,中國民協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開展工作。2020年2月,中國文聯發起致敬戰斗在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我想對你說”短視頻活動,中國民協邀請主席團成員、民間文藝專家、民間文藝工作者等19位人士積極參與,總點擊量20萬人次。抗疫期間,中國民協積極組織全國各省區市民協,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策劃創作,發布抗疫主題民間文藝作品275篇,成為抗疫期間網絡民間文藝實踐的有益嘗試。
本版文圖由中國民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