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黨的光輝 追溯百年風華
——“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走進嘉興、延安、武漢、上饒
“我參加過很多次宣講活動,但這一次宣講不同以往,有著特殊的意義: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在‘七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來到了兩個特殊的城市——嘉興和延安。”在位于陜西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前,中國民協副主席、南通大學非遺研究院院長、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吳元新細細回想起了幾天來在嘉興和延安進行宣講和參觀的過程,他覺得自己倍受革命精神的洗禮。
6月20日至24日,中國文聯組織當代知名文藝家來到浙江紅船干部學院和延安大學、湖北武漢音樂學院、江西方志敏干部學院等地,開展“沐浴黨的光輝 追溯百年風華——崇德尚藝 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巡回宣講”活動。
在嘉興和延安,與吳元新一樣受到革命精神感召的,還有中國曲協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翁仁康,中國書協副主席張繼,以及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亞彬舞影工作室創始人王亞彬。他們分別結合自身藝術實踐和對藝術的思考,講述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的信仰追求和歌頌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創新創造。
“從農村中來,到農村中去。”紹興蓮花落表演藝術家翁仁康一直把自己定位為“農村人”:從藝數十年,田間地頭一直是翁仁康的舞臺。當翁仁康講到自己“扎根農村”的演出經歷時,慣常使用的幽默語言外,又多了幾分令人動容的情愫,聆聽宣講的觀眾們無不報以熱烈掌聲。
說起傳承和發展,書法家張繼也深有感觸:對于書法這門傳統藝術,張繼在幾十年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深入傳統,勇于創新,才是正確的書法理念”。為了激勵自己的創新精神,張繼曾刻下自用印“貴有恒”“破常規”“通會”等加以自勉。“多年來,我始終懷抱一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始終不忘守正創新理念。”
善于思考的文藝家總能讓人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青年舞蹈家王亞彬就是這樣一位不斷思考的文藝家。王亞彬于2009年成立亞彬舞影工作室,同年推出了“亞彬和她的朋友們”系列演出。從創辦到現在,“亞彬和她的朋友們”已成為舞蹈界響當當的品牌。這些年,王亞彬和她的伙伴們赴海外多國進行演出及文化交流,在國內每年演出數十場。“我們與世界上一流的藝術家合作,希望把他們的精彩表演帶到中國的舞臺上,也希望把我們自己創作的優秀舞蹈作品帶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
飽含對中國文化深切的感情,文藝家們不僅通過宣講把自己對時代和藝術的思考表達出來,而且也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感受著黨的偉大光輝——在嘉興進行宣講期間,文藝家們參觀了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重溫“紅船精神”,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還參觀了“紅船領航百年輝煌”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在延安,文藝家們參觀了延安文藝紀念館和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在歷史照片和文物中感受人民文藝的偉大精神魅力。
在湖北武漢、江西上饒宣講期間,中國劇協顧問、中國評協顧問、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羅懷臻,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國音協新興音樂群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何沐陽,中國民協理事、湖南長沙美倫湘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鄔建美3位文藝名家,也結合自身藝術實踐,著重突出對重大歷史題材創作、紅色經典作品創作講析以及黨史研習體會等內容,傾情講述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的信仰追求和歌頌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創新創造。
沿著運河建起的星羅棋布的城鎮飄蕩著各種地方戲曲的原音,是羅懷臻童年的戲曲啟蒙。因為喜歡戲曲的文辭、聲腔,喜歡文辭聲腔背后的人生況味,他把心中的感悟記錄下來。“漸漸地我覺得寫劇本可以記錄當時的感受,和別人交流。”羅懷臻說。當他被以特殊人才的名義從蘇北小城調到上海時,還是“一個沒有職稱、沒有學歷、沒有戶口的三無文學工作者”。30多年來,羅懷臻致力于“傳統戲曲現代化”和“地方戲曲都市化”的理論倡導與創作實踐,劇本創作涉及京、昆、越、滬、淮、川、豫、漢、甬、瓊、秦腔、黃梅戲等諸多劇種。今年他更有現代京劇《換人間》等7部作品首演。“今天我還能夠保持這樣的創作狀態是為什么?就是我對這個行業的責任。”羅懷臻說。
“為什么不能把民族音樂的旋律,用現代流行的手法表現?”帶著這種使命和擔當,何沐陽創作的《月亮之上》火遍大江南北,開創了現代民歌風潮。正在央視播出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主題歌《終達所愿》由何沐陽作曲,他也是詞作者之一。據何沐陽介紹,當時策劃人朱海為這部專題片寫了一首歌《從未走過的路》,彼時片名叫《百年風華》 ,后來片名改了,他覺得歌名也變得不夠準確了,所以對副歌作了很大調整。“我創造了一個詞叫‘終達所愿’”。他提到自己曾到方志敏故居參觀,方志敏同志在獄中留下文稿《可愛的中國》,瞻仰和祭奠方志敏的游客在留言板上紛紛寫下:當今的可愛中國如您所愿,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于是他在歌詞里寫道:憑著心中堅定信念,敢教日月換新天。何沐陽說,自己創作《終達所愿》所要表達的是:今天的中國,如你所愿,明日華夏,終達所愿。
從一個鄉村繡女成長為湘繡代表性傳承人,鄔建美從事湘繡已43年。“從事刺繡藝術需要一份把職業當事業、把事業當追求的頑強定力,特別是在社會上某些人一度奉行所謂‘賺快錢’的時代,更需要一種經得起誘惑的執著與堅守。”
鄔建美用湘繡表現青銅器的鬼斧神工,在湘繡歷史上尚屬首創。但最初創作青銅系列作品時,行內同仁和外界的朋友都勸她不要去做,因為生產周期長,太費精力,賺錢又慢,萬一沒繡好,得不償失。他們是出于對現實的考慮,我能理解,但是我與湘繡緣分太深、感情太濃。”鄔建美選擇了堅守,而這份堅守也給予了她回報。2010年,湘繡《四羊方尊》在上海世博會上獲得“最佳文化創意獎”,并于2011年被國家文物局珍藏。2016年,湘繡《后母戊鼎》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在江西弋陽,文藝名家們還到方志敏故居、方志敏干部學院等地參觀,感受到了方志敏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
據悉,此次巡回宣講活動由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基金資助。自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中國文聯精心策劃“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崇德尚藝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沐浴黨的光輝追溯百年風華”為主題的巡回宣講,先后前往38個城市,行程超過6萬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