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滿含淚水觀看這部電視劇的,我想到了自己在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工作的這三年,片中的每一個場景都是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真實寫照。這部電視劇飽含了彝族人民脫貧奔小康的深切愿望,飽含了我們基層工作者奮力向前、想和他們一起脫貧致富的愿望。”在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金色索瑪花》專家研討會上,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動情地表達了一名基層扶貧干部觀看該劇的感受。
由中國視協主辦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金色索瑪花》專家研討會近日在中國文藝家之家舉辦。該劇不久前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并在愛奇藝等平臺同步播出,以國家級深度貧困的四川涼山州高海拔地區的彝族村落為背景,以脫貧攻堅為敘述主線,講述了在陳儀、萬月等扶貧干部帶領下,村民通過艱苦努力擺脫貧困,走向鄉村振興的故事。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胡孝漢出席研討會。他在作總結發言時表示,研討電視劇《金色索瑪花》給文藝創作帶來諸多啟示,文藝創作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創作方向;要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道路;要堅持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藝術必須旗幟鮮明地舉起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旗幟,必須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擁抱我們的時代、回報我們的人民。這部作品雖是‘命題作文’,但命題作文不一定就不出好作品。我們要高度評價和肯定這部作品的積極意義。”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如是評價《金色索瑪花》的意義。他結合近日熱播的電視劇《裝臺》表示,《裝臺》和《金色索瑪花》在央視播出,本身就互補生輝,這表明寫精準扶貧、為英雄立傳、為功勛人物畫像、為普通勞動者唱一曲勞動者之歌是必要的,它們是為時代畫像。
“脫貧攻堅題材的作品要差異性地表達藝術創新。”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認為,這部作品呈現出了扶貧路上感動人的奉獻、犧牲和人物的精神氣質,以其獨到的、獨特的照進現實的實證美學,通過對人物的深度表現,探索現實主義影視藝術,為脫貧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視角,也提供了一個可供研究分析的成功案例。《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談道,“一些作品把脫貧創作帶入了套路化,比如扶貧必須要扶出一個農民企業家來,農夫搖身一變為叱咤風云的老板。但這部作品沒有把扶貧的規模升格到那么高,扶貧在這部作品中就是要把積壓的梨子賣出去,把高山草莓種出來,把小香豬養出質量,這里的扶貧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娃娃們能上學,有病能得到醫治,愿望都比較樸實。”
“沒有銳度的現實主義有可能是偽現實主義,在劇中這個深度貧困的空間場域里面,突出駐村書記與她的人物精神非常不容易,這里不回避矛盾,能夠讓我們看到貧困現實的社會肌理,看毛細血管。”中國作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認為,該劇為觀眾提供了正確客觀認識當下農村現實的一種可能性,把政治表達、政策解讀,融入人物的情感里去,把精準扶貧、深度扶貧、鄉村振興進行一體化呈現。《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表示,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是2020年的兩個關鍵詞,醫務工作者和駐村書記是2020年最偉大、最溫暖的兩個群體,“這部劇最大的亮點是在突出駐村干部的同時,塑造了一群村里的年輕人。醫生萬月當駐村書記,從建立一個好的支部作為一個接力的突破口,她要跟這些年輕人做接替交接工作,從建立一個好的支部來作為一個突破口,真正打贏脫貧攻堅的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只有把村里的能人、帶頭人給選出來,讓他們成為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讓他們成為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的主人公,才能真正建設一支不走的扶貧隊伍,我覺得這點是區別于其它扶貧電視劇獨特的地方,最大的亮點”。高小立說。
劇中,主人公萬月主動改善醫療條件,為大家治病,可村民們相信的卻是祭師畢摩;新的公廁剛剛建成,里面的設施就被洗劫一空;村里最窮的阿呷有錢了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按照婆婆的要求大搞排場積福……《中國電視》執行主編李躍森認為該劇真實反映了村民生活方式轉變過程的艱難,他們對貧困習以為常。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是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關鍵,創作者沒有把人物簡單化,而是既表現了人物與新觀念與舊思想的矛盾,又突出主人公內心的沖突,從而揭示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獨特的女性視角也是該劇的一個特色。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認為,該劇的一個特色便是塑造了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女性帶頭人,“之前的一些同題材的影視劇基本上都是男女搭配,該劇塑造的女干部、女性帶頭人是該劇的優勢”。
“本劇將政治表達、精神傳遞、形象樹立與民族風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主題性、故事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2020年年初啟動,同年年底播出,創作時間十分緊張,主創團隊花了很多心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黨委副書記夏曉輝介紹,《金色索瑪花》以黨和國家新時代重大歷史使命為背景,藝術化地展現了脫貧攻堅戰的中國經驗。在回顧該劇的創作過程時,該劇導演歐陽奮強最強烈的感受是“集體創作的力量是無窮的,這部劇拍得非常艱難,我們遇到了暴雨、泥石流,每天下山時,大霧彌漫,能見度不到3米,每一位主創人員都甘于奉獻,演員們也不計報酬參與演出”。
研討中,與會專家學者就劇中臺詞不夠生活化、索瑪花意象的運用還有待提升等不足提出了建議。
研討會由中國視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范宗釵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