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青年史學人才的新舉措
由中山大學歷史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廈門大學歷史系主辦,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承辦的“首屆中國史研習營”日前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舉行。包偉民、陳春聲、李治安、劉志偉、魯西奇、羅志田、茅海建、沈志華、張國剛、朱鳳瀚等10位學者,為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5所高校的22位本科生講授中國史研究基本問題與方法,另有5所高校的8位青年教授擔任指導老師。
學術研究的未來在于青年,為本科生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引導其樹立投身學術的理想,已成為學術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基于此,上述五所高校的部分教授倡議,每年舉辦一次“中國史研習營”,招收本科生進行高水準的學術訓練,為期10天左右。研習營主要著眼于中國史學界的長遠發展,以“合作、持續、傳承、公益”為宗旨。每次研習營,各主辦單位通力合作在海內外邀請約10位中國史領域的一流學者作為主講教授,7、8位已在學界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作為指導教授,在全國公開選拔20—22位優秀本科生作為學員,不同代際的教授與學者、學生一起成為研習的主體;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以及當代史學的發展趨勢,除了教授講座外,研習營還安排有專題探討、史料研讀、田野工作、歷史文化考察、沙龍漫談等環節,營造研究學習的良好氛圍。通過研習營,激發優秀學子的學術興趣,發現潛在的史學研究后備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高水準的交流與學習平臺,以推動中國史學研究的傳承與發展。
首屆研習營的舉辦地西樵鎮以境內的風景與人文名山西樵山得名。歷史上,以西樵山為核心的這塊僅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斷產生出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化現象和歷史人物。這無疑為研習營師生提供了一個實地體驗悠久歷史與豐富文化遺產的窗口,研習營的重要活動就以西樵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依托。如歷史文化考察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南方最大的原始石器制造場遺址、明代理學遺跡、清代古村落、近代名人(康有為、陳啟沅)故居、桑基魚塘等;田野工作坊則以清代、民國曾大量出口絲織品的紡織之鄉民樂村為田野點,史料研讀也涵蓋了民樂村的史料,讓學員掌握田野工作與文獻解讀結合的方法。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