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農民自主“秀文化”
浙江諸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熱情高漲。資料照片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廣大農村日益富裕,在一些地方,傳統的“送文化”已無法滿足農民朋友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浙江諸暨黨委政府主動適應新形勢,變傳統的“送文化”為讓農民自主“秀文化”,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文化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最近,文化部將諸暨的探索列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課題。諸暨的經驗再一次告訴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一定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要永遠以群眾需求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
記者日前在浙江省諸暨市采訪時發現,以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為內容的“文化三下鄉”,正在被該市農民群眾自主“秀文化”所取代。最近,文化部將諸暨市的探索列入2013—2014年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課題。
文化服務順勢而為
事情要追溯到2009年,諸暨市文廣新局在深入基層調研中看到,市里組織的下鄉文藝演出,觀眾寥寥。市里痛下決心,開始了“公共文化服務以群眾為主體”的探索。
“公共文化服務30多年來經歷了3個階段。”諸暨市文廣新局局長金海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以送書、送戲、送電影為內容的‘文化三下鄉’;90年代到新世紀初期是根據群眾需求‘要什么送什么’的菜單式‘送文化’和立足于培養農村文化骨干、使文化扎根農村的‘種文化’;當前,群眾的文化新需求是自編自導自演‘秀文化’。”
諸暨市山下湖鎮群眾自發組織的一次“秀文化”演出使該市文廣新局領導深感震驚。
山下湖是全國最大的淡水珍珠養殖、加工和銷售基地,農村人均收入近3萬元。那天晚上的演出人山人海,演出場地周邊停滿了“奔馳”“寶馬”,珍珠企業的老板都趕來了,演出場景非常熱鬧。因為都是鄉里鄉親,演員都是熟人或親友,每個節目演員一出場就會引起臺下觀眾歡呼鼓掌,臺上臺下互動,氣氛非常熱烈。
“衣食足,思禮樂。過去,文化是群眾生活中的點綴;現在,文化已成為群眾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成為群眾求智求樂求健康展現自我的形式。群眾需求的改變要求我們的服務順勢而為,轉變形態。”諸暨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元清說。
把舞臺交給群眾
公共文化服務以群眾為主體,政府的角色要由原來的“主體”轉換到“服務”上來。如何服務?諸暨市的做法是積極引導。
2009年,諸暨民間出現排舞熱,阮市鎮的排舞隊伍一下子發展到30多支。文廣新局發現這一苗頭后,自2010年起連續3年組織“舞動諸暨”全市排舞大賽,從村至鎮到市層層選拔,每次賽事持續半年。這一形式很快覆蓋全市城鄉,1400個自然村,村村都有排舞隊。
近年來,腰鼓在諸暨市興起。今年4月,市文化館組織腰鼓骨干培訓,請陜西安塞的腰鼓老師來指導,規定每個鄉鎮報3到5人,結果報名人數大大超出。“培訓時正是采茶季節,婦女們寧可不采茶賺錢也要來參加培訓。人太多,只好放在體育館。”諸暨文化館館長王建義說。
為更好地使群眾成為公共文化的主體,諸暨市舉辦了“我們的文化”群眾主體性活動,內容包括“我們的舞臺我們演”“我們的風采我們秀”“我們的節日我們樂”等等,做到“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動、天天有培訓”。今年以來,“我們的舞臺我們演”已完成市級巡回演出100場,鎮級文藝調演、文化走親、文化下鄉等演出活動70場。“我們的風采我們秀”已先后開展了書畫藝術節、青年歌手大賽等賽事,全市排舞大賽也正在緊張籌備中。“我們的課堂我們學”正在全市各地火熱進行中,講座、培訓、展覽在市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的組織下免費向市民開放。
“把舞臺交給群眾,演什么,怎么演,由誰演,群眾說了算。”楊元清說,“群眾已從文化活動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從觀眾轉變為演員,或者既是觀眾又是演員,成為創作者。”
“秀”出文化大繁榮
7月11日,東白湖鎮赴東和鄉開展文化走親活動,酷熱的天氣難擋演員們的表演熱情和村民們的觀看熱情。
陳宅鎮紀念黨的生日的“鄉村紅歌給黨聽”在各村唱響,東升村鄉村紅歌隊還進行“巡回演出”。組織者村民呂大慶說:“我們都是業余的,但我們都有一顆感恩和祝福的心,我們希望大家日子越過越好,祖國越來越昌盛!”
東和鄉十里坪村是一個偏遠山村,村民“秀文化”的熱情卻極為高漲,村里挖掘出傳統的亂彈曲目,成立了西路亂彈演出團,把村老祠堂改為西路亂彈展示館。目前,西路亂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該村也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諸暨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吳蝶說,目前該市農村已有1361支文藝隊伍,去年除了政府計劃的200場送戲下鄉,群眾自己組織的較大規模演出有350多場。
諸暨市眾陽集團董事長陳照米放下繁忙的業務創作了一個小品參加演出;大唐鎮私人診所醫生趙立英組建起一個60人的合唱團,不要任何報酬深入山村、街道演出;大唐鎮70多歲的排舞迷楊志燕牽頭成立雍平社區排舞隊,她自掏腰包購置裝備,排舞隊榮獲紹興市和浙江省排舞大賽金、銀獎。
“廣大農民已充分認識到文化的價值:多寫一個字,少打一張牌;多一個球場,少一個賭場;多一場演出,少一場糾紛。”諸暨市市委書記錢三雄說。(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