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寧夏首屆秦腔“宏志班”的60名9到12歲的“小朋友”,即將完成他們在“宏志班”的第一年學業。這一年來,經過每天的戲曲基本功訓練和文化課的教育,他們從對戲曲的一無所知,變成了個個舉手投足已經頗具招式的戲曲苗子。
秦腔“宏志班”在訓練的小學員們
為寧夏戲劇事業培養更多人才,為改變寧夏青少年戲曲人才缺乏現狀,2018年起,寧夏劇協在自治區宣傳部、自治區文聯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通過“培根育苗”工程、聯合辦班、加大師資培訓、關注高校戲劇人才等多種方式,為繁榮寧夏戲曲積極探索傳承發展之路。
2018年8月,寧夏劇協在完成了對全區戲曲工作的調研之后,意識到寧夏戲曲事業無論在表演抑或創作上,都存在人才后繼乏人的嚴峻勢態。全區只有4個專業戲劇院團,只有一名專業創作人員在職,20歲以下青年戲曲人才幾乎為零……為了盡快并高效改善這種令人堪憂的局面,寧夏劇協在自治區文聯分管領導的指導與協助下,著手開展以培養寧夏戲劇后備人才為主旨的“培根育苗”工程。
秦腔“宏志班”學員招考大會
作為“培根育苗”工程重要項目之一,“宏志班”的娃娃們身上寄托著寧夏戲曲事業的希望。2019年2月,在借鑒外地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寧夏劇協代表自治區文聯,聯合寧夏演藝集團秦劇院和寧夏職業藝術學院,創辦了寧夏首屆秦腔“宏志班”。該“宏志班”面向全區招生,名額60人,優先考慮寧夏南部地區貧困和移民家庭的孩子,學時六年,學費全免,中專學歷,畢業后除可被自治區演藝集團秦劇院直接接收之外,還將通過擇優錄取,進入同專業的大專學歷深造。“宏志班”的招生經過了從少人問津到猛然激增的過程,截止報名結束,計有包括寧夏、陜西、甘肅二百多個兒童前來參加選拔考試。
選拔考試現場
2019年9月10日,由60位從9到12歲適齡兒童組成的“宏志班”如期開學,自此將在寧夏職業藝術學院進行為期六年的專業系統培訓。除了嚴格的學習,“宏志班”孩子們在生活上得到了悉心照料,每天有三位生活老師專門負責他們的日常起居。文藝人才的培養包含著極大的變數,“宏志班”的創辦者對此亦有考慮,兩年之后分專業,即是針對每個兒童的個人身體條件的變化以及學有所長所做出的應變策略,屆時,“宏志班”的孩子們將在表演、專業演奏、舞美、服裝、道劇……各個行當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目前,經過近一年的培訓,“宏志班”的孩子們的文藝素養和專業基本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家長也愈發表現出對“宏志班”的信任和支持。
秦腔“宏志班”在訓練的小學員們
聯合寧夏文學藝術院,開辦藝術表演高級研修班,也是“培根育苗”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2019年4月到2019年10月,該研修班聘請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志怡擔任指導教師,一期招收四名學員,傳承京劇梅派藝術。2020年1月,得到了梅派真傳的學員劉京獲得表演機會,在北京中國梅蘭芳大劇院演出京劇片段《四郎探母》,獲得好評。目前,一期學員已經畢業,二期六名學員培訓正在進行當中。
王志怡老師給劉京說別姬
2020年1月劉京、杜喆在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四郎探母·坐宮》
培根育苗需要持續培養后備人才,因此不能缺乏培養人才的師資力量。2019年,寧夏劇協選送三名教師參加中國劇協“小梅花獎”師資培訓班,以此開拓教師視野,提高自身業務修養,為寧夏培養兒童戲曲人才奠定師資基礎。2020年,已選送一名兒童選手參加中國劇協舉辦的中國戲曲“小梅花獎”評選活動,結束了寧夏三年沒有選手參加的尷尬局面。
王志怡老師說舞劍
高校是青年文藝人才涌動的園地,“培根育苗”工程也在關注高校戲劇人才的培養。2020年,寧夏劇協和寧夏大學團委合作,選派導師進校園,指導寧夏大學學生藝術團拍攝小話劇《單元樓的情“疫”》,目前,該劇已報送中國劇協參加中國第七屆大學戲劇節節目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