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們有了相當大的成績,但我們的文藝工作還遠落在現實斗爭需要的后面。文藝是現實的反映和加工,反過來又對現實起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們的現實內容無比豐富,但我們已經正確反映出來的,幾乎還只像滄海之一粟。我們作品的指導作用,還是很不夠。
戰爭以來,文藝是一切為著戰爭的勝利。具體的服務對象第一是解放軍。我軍大反攻以后,解放兵大量增加。這時,啟發、提高解放戰士的階級覺悟,成為我們為軍隊服務的中心。因此,能與解放戰士過去的生活密切聯系的較好作品,如《窮人恨》、《劉胡蘭》、《見面》,和以前作的《血淚仇》、《白毛女》、《抓壯丁》等,這時便起了特別大的作用。例如戰士們自動宣誓“為王仁厚報仇!”組織王仁厚小組。“為劉胡蘭報仇!”“要和劉胡蘭比骨頭!”遇到危險時,就問:“誰是劉胡蘭?”……。但是,由于我軍民創造了全國勝利的形勢,戰士們的進步是飛快的;許多戰士們看完《血淚仇》、《窮人恨》這類戲以后說:“戲倒是好戲,就是覺得太傷心了!看戲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指戰員們都要求增加“甜戲”。甜戲就是表現我們的勝利,表現我軍民英雄氣概的作品。這也就是《劉四虎》、《九股山》等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戰士覺悟比群眾快,但要求的方向是一致的。“苦戲”有“苦戲”的好處,“甜戲”有“甜戲”的好處。甜從苦來,甜了更甜,苦甜是能夠結合、統一的。使群眾回憶到自己的苦史并看清解放的前途,就能幫助群眾進步。輕視這一類“苦戲”是錯誤的。但我們特別強調,要把無產階段領導的人民革命運動,運動中生長的新人物、新品質、新性格充分寫出,這又是正確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這種作品過去寫得太少,太不能滿足群眾。今天人民已開始了偉大的全國勝利,走向永遠勝利,表現勞動人民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創造一切勝利的作品,將會發生更大更好的作用。有些同志在“群眾文藝”上提出關于創作的主題、人物、時代的問題來討論,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的大缺點,不光是創作思想內容還遠落在現實斗爭需要的后面,而且在作品的形式種類上,也還有很落后的地方。因為群眾文化程度還很低,戲劇成為最主要的教育武器,這很應該,而且是很必然的。其他小形式,如歌、畫、說書等,對廣大群眾也能起直接教育的作用。但這些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成績。干部和識字群眾,除了戲劇等,還需要小說等等的讀物。但這等讀物非常缺乏。幾本《恐懼與無畏》、《日日夜夜》等譯作,被爭著搶著看,直看到爛了還有人看。印刷、交通很不便,是干部群眾得不到讀物的一個原因。但如果我們文藝領導機關對這種需要能給以適當的重視,那就能夠加強這一方面的創作。現實的內容與形象是極豐富,極復雜的。每一種文藝形式都有自己的特長,但也有自己受限制的地方。因此如不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去表現它,那就是很大的損失。
我們文藝運動上的這些缺點,首先反映出文協在思想與組織領導上是很不健全的。文協在思想領導上,是手工業式的。以往從沒有做過總結。指導性的文章,幾乎沒有寫。很不會利用刊物去指導。對戲劇已經領導的很不夠,對其他更非常不夠。文教會上被獎過的群眾文藝英雄,會后都沒聯系,任其自流了
。許多已經開始創造成的運動,如新洋片、新說書等,都沒有好好堅持。這些都是領導上應該首先檢討,負責的。經驗證明,凡對人民有利的工作,領導上如能給以必要的重視,有組織,有干部和群眾一塊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夠開展。
從文協領導起,我們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中心問題是如何把現有成績作基礎,提高一步。提高,這是絕對多數文藝工作者共同的要求,也是老解放區廣大群眾的要求。新解放區,我們拿已有的文藝向他們普及,還有許多是很合適的。但,接著他們也就會要求提高。
四
在全國勝利形勢下,為能更好地去向工人、農民、戰士及其他群眾普及,所以很需要提高。為工農兵干部的文藝,當然更需提高。比較更適合幫助干部的作品,以往寫的極少。這方面,今后也應努力。
提高的方法,主要是學習把以往的經驗總結成為工農兵人民文藝開展的一部分理論,使它成為提高的基礎。不用這方法,我們就會離不開經驗主義的傾向,而且還將有可能又去搬過教條主義來。我們創作上的經驗主義傾向,主要表現是:當我們寫“真人真事”時,每每缺乏周密的調查研究,缺乏選擇、批判,缺乏組織、集中,結果就不能使已經帶若干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更典型。我們常是平鋪直敘,很繁冗、散漫、主題不集中。這就是創作上的一種經驗主義或自然主義的傾向。帶典型性的真人真事,是可以寫應該寫的,因為它在一定范圍內,對于實際斗爭特別有好處,但我們應使它的普遍性更大。這就也需要必要的加工。在加工上,又要防止另一偏向,就是決不應歪曲那人物、事件所代表的那一歷史時期的現實的真實性。能掌握了這種真實性,作品對今天的群眾能起較大的教育作用,對明天的群眾也一定還能起一些好的作用。
經驗主義還表現在我們寫“真人真事”以外的作品上。這就是我們還不善于“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也就是說,還不善于“把這種日常的現象組織、集中起來,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
“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這比較不受束縛,普遍性也可能比較大些。但有些同志常常是依照自己的愛好,去找一個或幾個動人的材料,碰不到這種材料,就覺得很無味,各自走了。生活不深入,不會看生活,就不能根據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
我們要提高,必須去掉思想、創作上的經驗主義,同時又要防止將有可能又受教條主義的侵襲。學會使用毛主席指示的方針、原則來經常總結經驗,這就一定能幫助我們克服各種偏向,向前提高。
但是,我們都還沒有把毛主席的文藝方針和原則學通。所以,第一,必須進一步學得更多的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毛主席思想、政治路線、策略、政策。因為只有這才是我們能夠提高的最中心的關鍵。想想,我們都參加過偉大的土改,但我們反映土改的作品極少。主要就因為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還很低
。政策上糾了右偏又糾左偏,我們就在糾偏中難于掌握創作的方向了。又如批評錯誤、缺點的作品,在整黨、整軍運動中都很需要,但我們寫的極少。我們也每每為要表現一個英雄而把英雄周圍的人物寫得很不進步。這都由于我們的思想方法還有很片面的地方;所以第一必須加強思想、政治上的學習。第二,必須學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一步去加強學習社會,學習實際;必須繼續“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工農兵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鍛煉自己,不斷取得豐富的創作原料——一切自然形態的文藝。第三,必須學習文藝加工、創造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形態文藝加工創造成“更有組織、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的文藝創作方法。這是一切現實主義創作上的基本規律。但我們無產階級現實主義者,在使用這條基本規律時,第一,要把使用的目的弄明確:我們是為能夠達到全心全意為工農兵人民服務,為協助實現無產階級領導的偉大事業,而使用這條基本規律。如果我們的目的性不明確,那縱然典型化了,指導性還是不強。有時為了要典型,反而起了反作用,例如《劉鎖》這套洋片,在描寫一個解放戰士的歷史過程上,有相當的典型性;但為了叫一個反動軍官也“典型”,就在唱說上,使他當著兵痛罵共產黨,罵得使觀眾都非常反感,在這一點上,就犯了立場、原則的錯誤。第二要認清:用這條基本規律,在我們,實際上就是用“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這一個基本方法。也可以說是:藝術地從群眾中來,更藝術地到群眾中去的創作方法,也就可以說是集體主義的創作方法。
由于這方法的運用,我們曾得了許多成就。不管是幾個人組織的創作或個人執筆的創作,目的是為工農兵,原料是從群眾中來,從創作到修改,作者的努力是很重要的,但干部、群眾常常是我們作者的先生。所以,一般都是集體主義的創作。幾個人,一個人,不過是形式上的差別。幾個人在一起,如不能掌握這個精神,還算不得集體主義的創作。一個人執筆,如能掌握這精神,就還算得是集體主義的創作。我們的缺點,第一常常是材料不全面,思想也片面,因此提高的基礎就很薄弱。第二,不善于發揚民主集中制的精神,所以還不能多收“人多智廣”的好處,有時是意見提出不少了,但“莫衷一是”。原因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及藝術水平都還很不高。有組織、有領導的集體創作方法,是必須提高的了。把有典型性的真人真事,加工成為典型的作品;或從普遍存在的原料——集中,加工成為典型的作品;或把已經普及群眾中的萌芽狀態的文藝,半制品加工提高,創造成為典型的作品——這三種創作方法,都是“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的方法。凡真正優秀的作品,在創造上沒有能夠離開這種方法的。上面說的三種方法,是可以交流使用的。
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毛主席思想、政治指導我們學習社會、實際、并運用“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的為群眾的創作方法,來現實我們的創作,我們的文藝運動,這就是我們的無產階級現實主義。我們能夠加強這樣的學習并實踐,就一定能解決我們的提高問題,同時也就能解決我們的普及問題。今后一個長時期,普及工作還是主要的,但必須不斷的普及,不斷的提高。比較能為干部的創作,以往我們還沒能力多做一點,今后,在這方面,也必須分出一部分力量來做。要為干部創作,就必須在已經普及于干部的那基礎上提高才行。有些作品,是群眾與干部歡迎的,能作出干群共賞的作品,當然更好。
進城后,首先是長期地向工人學習,為工人服務;團結一切進步的及可能進步的文藝工作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事業服務。今后的服務條件,會一天比一天好,因此我們必須在已有的基礎上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向前邁進。我們為工農兵人民的文藝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必須更加努力貫徹!
一九四九年,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