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區的美術工作
江 豐
一
解放區的美術工作,明確的接受了毛主席所號召的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思想之后,有了根本的變化,從一九四三年開始,特別是解放戰爭以來,畫報、新年畫、連環畫、新洋片、墻畫書、對敵宣傳的傳單畫、街頭展覽……這些直接為工農兵服務的美術工作,由于它活動普遍,參加工作者多,在群眾中的影響大,就成了解放區美術運動的主要構成部分。其它如木刻,為了更進一步適宜于群眾的欣賞習慣,也從不為群眾歡喜的黑白趣味向明快的單線發展。在這方面已產生了如方元、彥涵、王式廓等的具有中國作風的優秀作品,其中以王式廓的套色木刻《改造二流子》為最出色。漫畫,如華君武的作品,運用了深入淺出的表現手法,很受一般群眾的歡迎,所以他的漫畫集子《一九四八年的政治漫畫》,僅在東北就銷售了四萬本。這說明解放區的美術各部門在藝術的表現上,都在努力走向群眾化,力求為群眾接受,使美術成為人民大眾所有。至于油畫、雕塑等,近一二年來,在戰爭已告結束,建設工作成為主要任務的地區,也開始發展起來,并產生了一些比較好的作品,如莫析的油畫《民兵出征》,王朝聞的雕塑《毛主席胸像》,王生、劉榮夫、蘇輝合作塑成的《無名英雄像》,便是顯例;但在人力和物力的配備上,與畫報、年畫等工作比較,當然仍屬次要的。
直接為工農兵服務的藝術形式,以畫報為最發達,同時也是在群眾中影響最大的一種,許多知名的美術工作者也積極參加了這種工作,如朱丹、力群、張仃、沙飛、尹瘦石、施展、陳叔亮等。膠版印的畫報有七種,其中東北畫報印行最多,三年中計二百萬份。畫報中最普遍的則是石印畫報,僅華東地區就有二十一種,現已出到五百八十九期,六百三十八萬份,物質條件最為困難,人口僅三百萬的晉綏邊區,三年內也印了二十九萬份。適宜于部隊流動環境的油印畫報,在華北野戰軍中兩年內出了四十六種,八百十七期。
其次是從民間藝術的學習中,不斷加以改造而發展起來的新年畫,在五年內印出將近四百種,現有十處印行新年畫,其中以石家莊大眾美術社和東北畫報社規模最大,三年內共印出一百三十種,三百四十萬份。
連環畫也是普遍運用的一種藝術形式,印成本子的約有一百種以上,東北畫報社三十四種,一百五十萬冊,華東三十一種,約二十萬冊,其他地區的印刷數量,因材料不全,無法統計。連環畫中得到好評的作品,有邵宇的《土地》、蔡若虹的《苦從何來》及吳耘的《紅軍的媽媽》等。
被群眾稱為“土電影”的幻燈,在第二、第三野戰軍中最流行,第三野戰軍現有十八個幻燈組,僅僅一組的工作統計:在兩個月內放映十九次,觀眾就有一萬七千七百人。活動于農村中的幻燈工作,以太行文協做得最好,當解決了片子的印刷問題以后,很快就推廣到十八個縣,有二十八處放映幻燈。為了發展幻燈工作,東北電影廠大量制造幻燈機,第一批已制就三百架,并訓練了一大批放映干部供給部隊使用。
新洋片是美術與音樂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每場可容納觀眾二百人,這在西北最流行,四年來畫了二十五套,五百多幅,走過十九個縣。華北畫了一百三、四十幅,現與說唱的藝人合作,并做到了收費演唱。新洋片如用印刷代替手繪,它就有更大的發展前途。
墻畫,在老解放區到處都是,有的地區為了配合當地的工作,曾發展墻畫的比賽運動,墻畫的作者除了一部分專業美術工作者之外,大多是小學教員和民間藝人。
美術供應工作,如畫領袖像,布置會場、設計徽章獎旗、各種展覽會、寫標語等,也是美術工作者的經常工作,在這上面,化了很大的力量。一九四四年在延安舉行的“邊區建設展覽會”,被動員的美術工作者有一百人以上,制就圖表、人像、連環畫等各種美術品一共有三千五百四十五幅。
從上述不完全的統計材料中,也可以看出解放區近幾年來美術工作的成績。這些成績的獲得,是美術工作者努力實踐毛主席為工農兵的文藝方向的結果。
二
解放區的美術工作,緊密配合具體政治任務,是他的基本特色,所以在反映現實上,要求更及時,更尖銳,這種作風在部隊中最為顯著。如部隊中的油印畫報,在戰斗前或戰斗后數小時內就可以刻印出來。為了配合戰斗任務的幻燈工作,常在戰地繪制幻燈片,有時一面制片,一面放映,不但能在小徑炮陣地之間活動,而且還有把銀幕插到交通壕上,用手電筒照射,傳播勝利消息,表揚英雄模范;甚至有為了爭取敵人,在距敵三十公尺處放映。
美術復制品,由于戰爭環境和物質條件的困難,在印刷上受到很多的限制,但因此也就增強了克服困難的積極性,培養了善于創造的才能,如兩廣縱隊的油印技術能達到一張蠟紙印一萬份的高度;華東的“鐵筆戰士”毛哲民同志,創造了可與膠版印刷媲美的五彩油印。這種創造的精神,在印刷工作上最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