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解放區電影工作
袁牧之
一 抗戰時期
解放區開始有電影工作是在一九三八年秋季,在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成立了電影團,下轄一個攝影隊和一個放映隊,當時技術人員很少,攝影隊的六七個干部中才只有三個電影專門工作者。
一九三九年一月,攝影隊從延安出發到華北敵后,拍攝了第一部解放區的歷史記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一九四○年以后攝影隊回到延安,在國民黨反動派物資封鎖下,繼續拍攝了:《延安第一屆參議會》,《十月革命節》,《邊區工業展覽會》,《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等片。這些影片都是在缺乏近代水電設備的困難條件下制成的,我們在無聲片放映時用留聲機配及擴大器說明的方法來完成宣傳任務。因為當時根本沒有錄音設備。
二 “八一五”至東北及華北解放
抗戰勝利以后,一九四六年四月下旬我們接管了長春偽“滿映”制片廠,五月上旬因為戰爭情況將該廠器材及部分舊有人員遷至北滿合江省興山,開始建立人民的電影廠——即現在的東北電影制片廠,同時撥出重要器材的三分之一及少數技術人員進關交予華北解放區,擬在華北另外建立一個電影工作的據點(后來成立了華北電影隊)。
當時我們雖然有了器材,但如何建立起為工農兵服務的人民電影,仍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
建立東影廠,首先是忙于搬家和安家,從長春搬到了距離佳木斯東北一百余里的礦區——興山,除了器材之外,一切都要重新著手建立,當時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舊滿映的人員,如何改造他們的政治認識是當時首要的課題,而解放區的絕大部分干部,都是從未從事電影工作的,如何動員他們去學習并掌握電影技術,也成了建廠初期的最重要的關鍵,同時另一方面,又必須吸收廣大青年用以培養大量的技術的和其他的干部,來適應當時與以后的需要,這樣,我們便從有了器材,學習政治,掌握技術,培養新的干部來構成東北電影制片廠的基礎。制片是從一九四七年開始的,初期的制片方針,是先從新聞記錄片做起,從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出第一個作品到一九四八年底止,共出了九個出品。平均約兩個月制成一部出品。
這一階段前后共二年時間,最初的搬家與安家獲得了生產工具,又從工作中培養獲得了初步的人力,這是新的人民電影廠中生產力的初步成熟;接著來到的問題是如何健全新的生產關系,并嘗試有計劃的生產。
為此,遂更進一步開展了“正規化”,“科學化”,“統一化”的三化運動,訂立了保證生產的公約,然后在這樣的基礎上訂立了一九四九年的生產計劃,任務較前一年增加一倍,即平均每月一個出品,全年制片十二部,共十萬呎成品的計劃,其中新聞記錄片與故事片各半(隨著東北的全部解放,東影廠已于本年春遷回長春“滿映”舊址,最近因東影廠干部部分調北平成立北平電影制片廠,新聞片記錄片的計劃將由平影廠完成,東影廠只完成故事片的任務)。
關于華北電影隊,于一九四六年原擬在張家口成立一個制片廠,但當時亦因張市的戰事關系,不得不暫時的遷至山溝里,在華北軍區政治部的領導下成立了華北電影隊;而他們所遭遇到的困難,無論從人力、物力來說,比起東影廠的條件,則更為困難,得不到制片的發展。在客觀條件的限制下,他們將大部分器材藏在山洞里而將必要的制作器材裝備在一輛大騾車上,在任何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同戰斗部隊一樣,可以隨時隨地轉移,他們發揮了高度的熱情和創造去克服種種的困難,以堅持工作,所以大多是用手工業方式來完成了一些新聞記錄片。例如要從三里外挑水來沖片子,天氣熱大家就用扇子扇片子,錄音依靠摩托車發電,拷貝機利用舊的攝影機,不能調光,沒有自動回轉;總之,一切一切惟一的辦法只有用手來解決困難,但也終于先后完成了兩號新聞記錄片(今年四月華北電影隊的制作部門已合并于北平電影制片廠工作)。
根據上述情況,解放區的電影事業從兩手空空發展到有規模的制片廠的建立,這之間曾與種種的困難作斗爭,但更重要的是與思想作斗爭,這是人民電影事業成長起來的主要因素。在思想斗爭的過程中,不斷的克服了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與愛好,而逐漸摸索著建設為工農兵服務的電影。
我們在這幾年的過程中,不僅在為建立工農兵電影的理想而學習,同時也從行動的實踐去服務。我們的編劇,導演,演員等創作工作者,輪流的深入農村,深入部隊,深入工廠去體驗生活,搜集材料,摸索著工農兵電影的內容與表現方法。例如第一部故事片《橋》,一方面雖然還存在了很多缺點,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我們創作工作者所要共同追求的方向。
我們的攝影隊(已從最初的三個隊發展到現在三十多個隊),特別是其中大部分的戰地攝影隊,雨淋日曬,風吹雪打,在最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地隨著部隊行軍作戰,他們不僅意識到作為一個人民電影攝影員的光榮任務和作用,并因為每到一個部隊,就提高了該部隊的戰斗情緒,因而更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極有作用的政治工作者,更有了不顧一切,英勇犧牲的精神,隨著尖刀連,尖刀排,以至尖刀班,突擊進到敵人的腹地,作戰地攝影工作,也由于這樣而不幸犧牲了我們三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解放戰爭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攝影師張紹柯,王靜安,楊蔭萱同志,也由于他們偉大的自我犧牲的精神,而獲得了在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的記錄片:《解放東北的最后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