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紀念張大千逝世30周年 揭秘張大千的晚年歲月 鍥而不舍不斷創新

      時間:2013年04月07日來源:人民網作者:

        編者按:1983年4月2日,中國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臺灣省臺北市逝世,享年84歲。張大千擅畫山水、花卉、人物,尤擅畫荷花,工筆寫意俱臻妙境,出版有:《張大千畫集》等。代表作品有:《中郎授女圖》《溪橋行舟圖》《潑墨荷花圖》等。20世紀30年代就與齊白石齊名,并稱“南張北齊”。今天是張大千大師逝世四十周年紀念日,下面就讓小編為您揭秘他的晚年歲月。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后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阿格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19年,他到松江禪定寺為僧五月,逸琳法師取《長阿舍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為他取法號“大千”。張正權從法師為自己取的法號中悟出,紛紜復雜的大千世界可包含在一個人精誠專一、鍥而不舍的一念之間,從此便以張大千為名字,別號“大千居士”。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鑒和學習。  

          他的畫風,先后曾經數度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在57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張大千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50歲進于“瑰麗”,60歲以后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后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其獨創潑墨山水,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1949年,張大千移居海外,萍蹤萬里,漂泊無定。初至印度,次遷香港,又移南美,曾在巴西建“八德園”,居十數載,復又轉趨美國蒙特利,筑“環畢庵”,于70年代后期居臺灣省臺北市雙溪“摩耶精舍”。30余年來,張大千往來亞、歐、美諸邦,舉辦畫展,聲噪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亦為紹介宣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早在30年代初,大千先生作品初參加赴歐展出時,徐悲鴻先生就曾贊其畫“實令歐人神往”、“為國人臉上增色”。大千先生以他淵博的識見,令人敬仰的成就,贏得了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世界影響。他的建樹,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

      張大千與畢加索

          1976年,張大千垂垂老矣,再過三四年,就是八十高齡了。時間以它鋒利的年輪,無聲無息卻又無情地給這位老人留下了它無處不在的痕跡——他頭頂禿完了,頭發白完了,他腰板不硬,步履艱難,酣酣入眠的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他知道自己老了,以前的“大千父”印章不常用了,換成了“大千老子”、“愛翁”。他又多么希望自己不要老,畫上的“大千唯印大年”、“云璈錦瑟爭壽”、“張爰福壽”,就是自己心愿的寫照。

        張大千覺得自己疲倦了,幾十年海外的奔波,萬里之外的思戀,都使他感到寄人籬下之苦。現在,人老了,也該回去了。自1949年底離別祖國后,張大千始終以藝術為自己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長期在異國居住。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總要葉落歸根呀!他隔一兩年要回臺灣一次,那邊有相交幾十年的老朋友和學生;那邊,有阿里山、日月潭、北投、太魯閣……祖國這部分土地上的秀麗山水,又可以激發出多少創作激情,畫出多少勝景之畫。

        一段時間,張大千泡在臺北“故宮”里鑒定古字畫。這批古字畫的主體部分,是蔣介石政權從大陸潰退之際,從北平、南京等地運走的。它包括歷代古字、古畫、珍寶器皿,其中不乏稀世之珍。張大千有幸一下泡在里面,怎不使他陶醉呢?鑒定文物,貌似輕松,實際是個相當費勁的活路。張大千恰恰是鑒賞的神手、字畫的法官,他頗為得意地認為:“一觸紙墨,辨別宋明,間撫簽賻,即知真偽。意之所向,因以目隨;神之所驅,寧以跡論。”他和“故宮”里的專家一道,上下三千年,縱橫八萬里,時間過得特別快,心情也特別暢快,大有“樂不思蜀”之感。

        《張大千繪畫藝術》是臺灣電影界很有影響的耆宿吳樹勛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自編自導一部彩色紀錄影片。這部紀錄片,包括《寫意荷花》、《淺絳山水》、《潑景云山》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為一體的短片,既有張大干的作品、他對藝術的見解,還有他作畫的實況,這部片子無疑很使張大千興奮無比。

        影片開拍了。不太喜歡看電影的張大千卻很會演電影,他表情自然,與攝制人員配合默契,攝制組的人都驚奇了:“喲,看不出這個老先生一點兒不慌張,不做作,沒事人一般。”老人一聽反倒奇怪了:“你們不是拍我嗎?又不叫我演別人,我就是這個模樣啊!”

        夏初,一位旅居日本的華僑巨商李海天專程飛到臺北,登門拜望張大千,想請大師做一幅以廬山為題材的大畫。面對真心誠意來訪的客人,張大千認真了,可是,自己從未去過廬山呀!客人大吃一驚,難以相信,天下名山都看遍的張大千,怎么會沒有去過大名鼎鼎的廬山呢?“真的沒去過。”老人再次肯定,順便說起自己沒有去的原因。客人聽了這段有趣的往事,臉上在笑,心中暗暗叫苦,這幅畫沒譜哪!想不到,忽地柳暗花明。老人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幅畫我畫。”

        “形成于未畫之先。”沒有去過廬山的人,怎么畫廬山?張大千歷來認為:“我筆底下所創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辨認得出來。”但要真正畫出“心中的廬山”,決非易事。更何況,這是一幅罕見的巨幅,三十六尺長,六尺高!它要由一個從未去過廬山、疾病纏身的老人完成,難!不少人為大千老人捏了把汗。

        張大千晚年巨構《廬山圖》(局部)

        張大千自己也不敢掉以輕心。他特地請來朋友沈葦窗,為他搜集有關廬山的文字、照片資料,并將這些資料作成詳細的筆記。老人還翻閱了一些古籍和有關書籍,有意識地和一些去過廬山的人擺談。漸漸地,廬山在他心中活了:它獨有的自下而上的雨,有聲的云,洶涌的云海,時聚時散的佛燈,直下三千尺的飛瀑……它豈止是心中的廬山,它是心中祖國的象征!

        張大千執定大帚筆,依然談笑風生。他以淡墨破出層次,勾定大框廓,然后,又以筆蘸水濡墨,以通氣韻。他不像在作畫,像在打一趟極富內養功的太極拳。他運動大帚筆,頭、眼、頸,乃至四肢都在動,連嘴巴也在動,有板有眼地說:“濃墨不破,便無層次;淡墨不破,便乏韻味。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張大千要以他的筆墨,抒寫對祖國的思念。他要以終生的經驗和學識,繪出這幅能流傳久遠的巨作。  

        《廬山圖》畫了近一年還未完成的巨構,是張大干平生創作時間最長的作品。創作期間,他數次在畫室里暈倒,數次被送到醫院急救。每一次,他都化險為夷。每次出院,他都要向喜笑顏開的親友開玩笑:“閻羅王不要我。他說,你的事還沒有做完,怎么就想來了?還是回去吧!”大千沒去過廬山。這張畫,畫的是他心中的廬山。這位老人把他的思鄉之情,全部寄托給了丹青。

        張大千的身體每況愈下,經常進出醫院,險象迭起,家里人時刻都為他捏把汗。然而,他日益固執,不愿長期住院治療,每天要畫上半個至一個小時,氣勢雄偉、浩瀚萬千的廬山已將自己的真面目躍然紙上。

        《廬山圖》張大千使用了多種技法。他用大潑墨渲染出主山的脈絡,以漫衍的重墨凝聚為厚重山巖。在濃墨染出的峰頂、幽壑、叢林處,他一反以水破墨的古法,以石青、石綠、重赭諸色代替清水破開濃墨,析出層次,使得層巒滴翠,云霧氤氳。他以潑墨潑彩法寫出的逶迤山勢,云氣橫鎖,煙籠林隙,古木森羅,廬山橫側真面目欲現又隱。畫上,有他在1982年底題寫的一首七絕:

        不師董巨不荊關,潑墨飛盆自笑頑。

        欲起坡翁橫側看,信知胸次有廬山。

      張大千與夫人

        1983年2月8日,清晨起床后,大千老人就覺得胸悶,呼吸有些短促,但是他又覺得精神比往日好。飯桌上,大家談到《廬山圖》春節期間展出的盛況,老人插話說:“我畫畫完全是興趣,想畫時,經常半夜起床作畫;若是不想畫的話,即使家里沒錢買米,也不畫。是不是這樣,雯波?”夫人笑笑沒正面回答,大千繼續往下說:“近年來,我反倒有了作畫的興趣,只可惜,身體不作美,力不從心。《廬山圖》畫了這么久,還尚待潤色。”“你去抱十三本書畫集來,上次譚廷元伉儷來,我答應給大陸故舊親題畫冊,以志永念,晃眼間又拖了這么些天。”“改日再題吧。”夫人發覺丈夫氣色不好,婉言勸阻。“此時不寫,以后恐怕再無機會了。”老人十分執拗,不容人再說。夫人苦笑著搖搖頭,只好去抱來十三冊《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 

        老人俯首畫案,兩手顫抖,一字一頓,行筆艱難,題一冊要花好幾分鐘。夫人心里著急,又無法可想,只好在一旁殷勤接畫冊、遞畫冊。每寫好一冊,她就松一口氣。終于,只剩下最后一本了。

          第十三冊《張大干書畫集》翻開擺在老人胸前的案上,老人吃力地抬起頭,用有些古怪的目光看了夫人一眼,然后,緩緩低下了頭,提起了筆。突然,他頭一歪,筆桿從手中脫落,“啪”地掉在地毯上。他身子一斜,頹然倒下。

        1983年4月2日晨八時十五分,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溘然長逝,享年84歲。噩耗傳向世界各地,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中國美術協會發出唁電:“驚悉大千先生在臺北病逝,至感悲慟。先生中國畫藝成就杰出,向為人所仰慕,他的逝世是中國美術界一大損失。”4月14日,在親人悲泣、好友垂淚的哀痛氣氛中,舉行了張大千遺體入殮和火化儀式。大千先生頭戴東坡帽,身穿七套長袍馬褂,外罩紅色的織錦被,雙唇緊抿,銀髯倦息胸前,他像在沉睡,如在沉思,頭部左側,放著一卷書畫,伴他歇息,隨他長眠。 

        同年1月,臺灣國立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同時舉辦尚未最后完成的《廬山圖》特展。趙無極赴臺探視。1983年3月8日,《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出版,為大陸友人門生題贈畫集12冊。 

       

        徐悲鴻曾說“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這位中國畫家,在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以鍥而不舍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囊括了中國畫的所有畫科,開拓了中國畫前進的道路,同時他還是一位書法家、鑒定家、篆刻家、收藏家和詩人,無論是在故國還是在異鄉,他始終眷戀著他的根,為做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他的作品是中國乃至人類藝術長廊中的瑰寶。 


      (編輯:單鳴 單軒(實習))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中文字幕7777| 中文无码字慕在线观看|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久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十八禁无码免费网站|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日韩精选无码| 少女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中文|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佐藤遥希在线播放一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天堂а√中文在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动漫3d|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99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电影| 亚洲国产人成中文幕一级二级| 久久无码国产专区精品| 免费无码中文字幕A级毛片| 无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