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作品鑒賞
張大千《荷花》
張大千在花鳥畫上的造詣,不僅來自對古人的追摹,更來自于對各種花卉的養殖和深入觀察,以及對古代有關畫譜的爛熟于心。 “田田翠蓋凈無塵,綠水琉璃一槳新。欲唱采蓮迷近遠,不知何處是花身。”張大千的荷花別有一番風味,本幅未署年款,從風格上推斷應屬早期之作。此件《荷花》以率意的大寫意手法寫荷葉,縱筆揮灑之后,經過層層暈染再以淡赭入墨,使之更有精神更具立體感。荷花從荷葉中探出,燦然盛開,花瓣僅以筆墨勾勒,柔美又富有韻致的線條尤顯得花瓣素凈,再加之大片荷葉的襯托,愈顯得荷花高潔。荷桿在畫中也尤為重要,等于房子的梁柱,畫時從上到下,頓挫有勢,亭亭玉立,桿上再打點,上下交錯,左右揖讓。荷桿的周圍,張大千別有用心的再添上幾筆水草,更顯畫面的豐富與生動。 張大千欣賞荷花猶如欣賞美人,能將那些不易察覺的幽韻盡收筆底,此幅《荷花》即是如此,好似一位不施脂粉的絕世美人,靜靜等待哪位識者將其納入畫閣而寶藏。
張大千畫作《云山古剎》
張大千的畫作《云山古剎》布局有序,主次分明,中間采取潑墨潑彩之法,形成墨色酣重的主體山脈,營造出煙風云霧漂浮于山林上空的奇景,不但具有意象迷離的浪漫氣氛,也有相當強之寫實效果。周圍以淡彩潑染,把如真似幻的抽象造型與大自然具體形象有機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遠處則用筆勾勒群山屋舍,與潑墨潑彩形成的云霧虛幻相映襯,更顯蒼茫,瑰麗絢爛。畫幅采取了鳥瞰構圖之視點,氣勢龐大,造境雄奇,運筆舒緩迅疾,墨韻濃淡虛實,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大自然的萬千氣象。藝術源于自然而又回歸自然,這種中西結合的全新畫風,使山水作品之畫面更加浪漫自由、靈巧新穎。 “老子云:得其環中,超以象外,此境良不易到。恍兮忽兮,其中有象,其庶幾乎!”張大千把抽象主義表現同中華國粹技巧有力的結合,創立了潑墨潑彩畫風,使國畫技法越上了一個新臺階,讓中國山水畫進入了一個嶄新時代,使世界藝壇為之震動。他的畫,他的繪畫思想,他的治學,他對中國繪畫所做出的貢獻名震千古。張大千不愧是一位扎根于傳統、發融于造化、遨游于中國畫大千世界而自成一“大千”的繪畫大師。
張大千畫作《嘉陵明月峽》
早期的張大千曾遍臨古畫,對石濤、八大、徐渭以至宋元諸家,皆能得其精髓。這件山水圖畫于1940 年,是仿古階段后期的作品,當時畫家42歲,正在成都。他追憶自己游覽嘉陵江時的情形,將寫生與仿古結合起來,描繪了一幅氣勢激昂的峽江勝景圖。 張大千畫神通廣大的“七十二般變化”已屢屢見諸文字,而他善借古畫章法布局的軀殻自出機杼的“翻身作怪”,亦乃其五十歲前創作的慣例,也久矣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此皆不消筆者饒舌。此件《嘉陵明月峽》,乃正是張氏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似古實新、融古開今的極具代表性的杰作。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