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歸完璞”壽山石
時間:2012年03月21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博訊
“天遣瑰寶生閩中”,如果從1957年福州北郊浮倉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石器算起,壽山石在四五千年的歷史中成為始終綿延相繼、自成體系的中國工藝美術史的一個美麗投影。據《觀石錄》記載,壽山石挖洞開采始于宋。到元代,以柔而易攻的壽山石制印,使得文人參與到篆刻的行列,這對中國篆刻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到清代,由于壽山石兼具材料珍貴和趣味高雅的雙重特性,同時受到官僚和文人的喜愛,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流派紛呈,篆刻、圓雕和“薄意”的技術都日臻完善,達到后人難以比肩的高度。上世紀50年代以后,新中國在國有工藝品廠的體制下,組織創作了不少大型作品,在技法上推陳出新,開啟了壽山石雕的新氣象。到2006年,壽山石雕刻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壽山石雕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右圖中這件名為《暗香》的作品出自3月2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志歸完璞——陳禮忠壽山石雕藝術展”,通過秋塘枯荷表現出成熟豐碩所蘊含的內斂與自在,讓觀者體味壽山石雕悠久歷史、豐富品類和精湛技藝的同時,感悟中華民族優雅雋永、典厚無文的氣質和文化。
(編輯:歐陽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