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賓作品欣賞
列賓(1844—1930)
畫家簡介: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他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卓越的表現技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發展到高峰。1844年,列賓出生在俄羅斯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其父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在屯墾地辛勤勞作,童年的列賓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和艱難,他也不只一次親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驅趕著由此經過,這些印象成為他日后創作的素材。19歲時為報考美術學院來到彼得堡,先隨克拉姆斯柯依學畫,20歲時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院里受到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學習期間經克拉姆斯柯依組織的“星期五晚會”活動,結識了進步文化人,閱讀到進步文藝作品,接受了民主主義影響,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親密往來,通過他們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啟蒙文藝思想影響,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
列賓一生創作都非常勤奮,對每幅畫都精益求精,他不僅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在世界美術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870~1873年創作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為了創作這幅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他兩度到伏爾加去,深入觀察纖夫生活,使畫面上的纖夫既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壓迫的人,又是具有堅強毅力的生活的強者,在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11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畫面上對伏爾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使這幅尺寸不很大的畫面具有宏偉深遠的感覺。它不僅揭示了現實的矛盾,同時肯定了社會的積極力量,使俄國風俗畫增添了新的語言。
1873年去法國進修,繪畫技巧得到進一步提高。1876年回國后借助小城鎮的宗教習俗畫的一系列風俗畫,反映了農村中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導致階級分化的加劇。他的歷史畫也很出色。列賓的歷史畫:畫家把歷史人物復雜、矛盾的精神面貌,通過緊張的 戲劇性的場面揭示了出來。在歷史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則以英雄的群像和樂觀的色彩,描寫了17世紀查波羅什部落的一段歷史。畫面上有20多個人物,表現了查波羅什人熱愛自由和勇敢豪邁的性格。代表作《索菲亞公主》和《伊凡雷帝殺子》、《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表現了悲劇性沖突,刻畫了復雜的歷史人物精神面貌和心理變化。
列賓還以19世紀后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斗爭為題材,畫了一組油畫。其中聞名的有 3張:《拒絕臨刑前的懺悔》《意外的歸來》和《宣傳者被捕》。他也是一位肖像畫家,他把為同時代名人畫像看作是最有意義的事情。在一系列肖像畫中,最杰出的是《穆索爾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爾斯泰肖像》。還喜歡用輕松、歡快的筆調描繪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實際上是一種類似風俗畫的肖像畫。
在皇家美術學院任教的14年中,他為俄國美術界培養了一代后起之秀。晚年以自傳體形式寫了回憶錄《撫今追昔》。
作品欣賞: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1613年的政權空位期》
《不期而至》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