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晉商對戲曲的貢獻
安徽亳州山陜會館戲曲磚雕《擊鼓罵曹》
在以農業為本的中國封建社會,農業不發達地區有一個普遍現象,即有積蓄者常攜資外出經商,貧困者往往賣身學藝。這兩種行業都被看作“賤業”“末流”。因此,商人和戲曲藝人有一種天然聯系。這種聯系突出表現在戲曲藝人在經濟上要靠商人勢力的支持,戲曲藝人為商人提供娛樂和精神產品。
在19世紀之前,戲曲是一種最普遍、最受人歡迎的娛樂形式。豪商大賈無疑是僅次于皇家最有錢的觀眾群。一個劇種、一個戲班,能否贏得豪商大賈們的喜愛和支持,對其生存和發展影響甚大。山陜的梆子戲之所以能在各地流行發展,與晉商的支持密不可分。
梆子戲是明末清初在山陜豫民歌和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吸取北雜劇和昆曲的劇目和表演藝術而形成的劇種,清乾隆中葉發展成為板腔體的戲劇形式。乾隆末年到嘉慶年間,梆子戲占領山陜豫的戲曲舞臺后,借助山陜商人勢力的支持迅速向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發展。
一種聲腔劇種向外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諸如自身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足以超過所去地區的戲曲劇種或其他的藝術形式;有一定經濟實力觀眾的支持。梆子戲在乾隆晚期已具備了這樣的條件。特別是后者,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五臺新志》曰:山西商人“皆服賈于京畿、三江、兩湖、嶺表、東西北三口,致富皆在千里或萬余里外,不資地力。”他們離鄉背井,遠離親人,雖然在物質生活上比較富裕,但精神生活卻非常貧乏。為了解除思想上的空虛與寂寞,他們常常不惜重金邀聘家鄉的戲班來演出家鄉戲。這樣,邀班唱戲,逐漸在山陜商人中形成風氣,并影響到當地的其他觀眾,梆子戲就在外地站住了腳,有的甚至扎下了根,長出了新枝,開出了新花。梆子戲班在外地有利可圖,有些名角并由此而發了財,更刺激了梆子戲向外流動。為了更好地欣賞家鄉戲,在山陜商人聚集的一些商業重鎮的山陜會館都建有規模宏偉的戲樓,如現存的河南社旗的山陜會館懸鑒樓、山東聊城山陜會館戲樓、安徽亳州山陜會館花戲樓等,不僅建筑宏偉,而且有不少精美的戲曲磚雕、木雕、石雕、彩繪,為研究晉商和梆子戲的發展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北京平陽會館戲樓建于明末清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室內劇場。逢年過節或每月之朔,同鄉歡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戲。一些雖有山陜商人聚集,但距離山陜比較遠的小城鎮,一般無固定的梆子戲班長期演出,而一些商業中心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張家口等則有梆子戲班長期演出。凡梆子戲盛行的地方,必定是晉商云集的地方,只要有晉商的蹤跡,常常能找到梆子戲的遺響。
晉商對戲曲的貢獻,最為顯著的是對山西梆子戲的改革和發展。乾隆時期,在山西境內演唱的梆子戲并無劇種之分,約在清朝嘉慶年間有了南北之分。道光年間,晉中商人勢力崛起,他們非常喜好家鄉的地方戲,但覺著梆子戲過于高亢,秧歌戲雖然委婉但演不了整本大戲,欲得到一種介于二者之間的新腔。這時恰有一些不適合高調的藝人和文人知識分子研制新腔,他們將原有的梆子腔糅合進了晉中秧歌,并對原有的伴奏樂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演出后立刻得到晉中豪商大賈們的支持和廣大群眾的喜愛。同光年間,晉中商人紛紛出資成立“字號班”,其影響較大、延續時間較久的有祁縣渠姓號稱金財主為東家的“雙聚梨園”,有太谷縣楊誠齋為東家的“錦梨園”和“二錦梨園”等。在張家口經商的山西商人亦有成班的,如祁縣人王肅歧辦了一個戲班帶科班叫狼山班,常年在北京的康莊、延慶,河北的懷來、赤城一帶活動。
晉中商人不僅是中路梆子戲的忠實觀眾和強有力的支持者,而且有不少人吹拉彈唱、粉墨登場,是中路梆子藝術的實踐者。據清代史料《塞上軼聞》記載:清末張家口四大票友都是商人出身,其中第三位叫吳志遠,山西忻縣人,“裕園永”商號的伙計,為人伶俐,板胡、二弦、大鑼、板鼓、鐃、梆子樣樣能拿,生旦凈末丑行行能演,且能博得彩聲。晉中商人從掌柜到伙計,許多人都會唱中路梆子。各柜上都備有全套伴奏樂器,晚上關了門沒事干,大家就在鋪子里吹拉彈唱,自我欣賞。有的甚至成立起業余性的劇團叫自樂班,如“大盛魁”商號的掌柜羅粥臣物色了二十幾個出色的票友,在會館里成立了自樂班,一切開支皆由“大盛魁”供給。每逢農歷初一、十五,他總要在會館大客廳里打坐場。
由于晉中商人的喜好和支持,中路梆子得以在同光年間迅速發展,成為觀眾最多、勢力最大的梆子聲腔劇種。
晉商對我國戲曲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作用,但戲曲藝人在經濟上依附于豪商大賈,亦對戲曲產生過負面的影響。如一些女演員依附于豪商大賈以后,失去了人身自由,過早地脫離舞臺;一些演員為了金錢,取媚于豪商大賈,在舞臺上演出內容庸俗、品格低下的劇目等。盡管如此,晉商對戲曲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低估的。
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山西商人,號稱新晉商。他們中有不少人發揚明清時期晉商的優良品德,積極資助和參與各項文化事業,特別是能代表家鄉文化的傳統戲曲,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好現象。我國的戲曲不僅是一種優秀的表演藝術,而且是一種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影響巨大的傳統文化,只有全社會的參與,特別是商界的支持,才能發揚光大。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