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年輕化趨勢明顯 最年輕傳承人才34歲
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目前正在江蘇省文化廳網站公示,聽取社會意見,截止期為6月20日。昨日,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馮錦文處長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初步確定的170名傳承人中,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五六十歲年富力強的傳承人達到101人,70后傳承人也有13人,來自贛榆縣的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大專,堪稱“史上最年輕”省級非遺傳承人,今年才34歲。
七老八十的少了,70后就有13人
日前,江蘇省文史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正春逝世,引起了業界一片惋惜之聲。他是古琴·金陵琴派唯一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的辭世意味著金陵琴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面臨空白。馮錦文告訴記者,目前國家級傳承人已經有12人逝世,省級傳承人也有13位辭世,這給非遺傳承事業帶來巨大損失。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進入深化階段,為踏實地給非遺保護提供支持,也讓保護工作更長久,此次第四批名單特意入選了不少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傳承人。而此次南京共有17位“高人”上榜,他們中年齡最大的是南京白局傳承人馬敬華,今年74歲;最年輕的是金陵刻經處的鄧清之,今年41歲。
“前三批省級傳承人名單中,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去世,需要補選一批新的傳承人。而且不少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大師,有的由于年歲已高,傳承起非遺技藝來確實有力不從心的地方,讓更多的青壯年入選,能夠更好地體現保護效果。”因此,此次盡管公示名單中年紀最大的蔣喬鎮的民間故事傳承人龔曉霞,已屆91歲高齡,但黑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大專今年才34歲。像這樣的70后還包括淮劇傳承人陳明礦、周銀俠、蘇州玉雕傳承人瞿利軍、俞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傳承人鄧清之、南京板鴨鹽水鴨制作技藝傳承人馬兆凱等12人。“雖然入選傳承人年輕化了,但評選標準沒有降低,都是名師高徒!”馮錦文說。
馬祥興清真菜高手、91歲“故事簍子”都上了名單
第四批傳承人評選進行了增選和補選工作,還解決了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傳統戲劇方面,如昆曲的姚繼蓀、孔愛萍、李鴻良;揚劇的繆勇、錫劇的蔣昌涌,有不少江蘇觀眾非常熟悉的表演藝術家入選。記者了解到,隨著一些表演藝術家們年事已高甚至遺憾去世,傳統戲劇方面也出現了傳承人行當不全的局面,因此此次進行增選,保證形成合理的傳承梯隊。
而食品加工行業選非遺傳承人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以往都是不選或很少選。“在傳統技藝中的食品制造與加工領域,如鎮江肴肉制作技藝、靖江蟹黃湯包制作技藝,以前評選傳承人就很麻煩,主要是認定標準問題沒有解決。這次我們特意請來餐飲協會的一些專家,幫助制定標準。”此次,馬祥興清真菜烹制技藝的吳春林、連云港云霧茶制作技藝的席行弟等都得以入選名單。
還有的項目被界定為“不適合評選”,由于很難界定其特殊技藝,也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一些民間文學類的口頭傳說、謎語、民俗等,被“排斥”在外。不過,像講蔣喬鎮的民間故事的91歲高齡的龔曉霞這樣的不在此列,“她本身是個活‘故事簍子’,而且故事還經過她的演繹和創造,體現出了特殊的傳承技藝。”據悉,今后在民間傳說等領域,還要設立“傳承團隊”項目,以區分群體傳承和個體傳承。畢竟傳說故事不是靠一個人口耳相傳的。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