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瑰寶匯聚江海之城——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綜述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的傳承人在整理緙絲工藝品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無錫惠山泥人工藝品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江蘇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北部,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匯聚了古老的長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5月28日至6月2日,由江蘇省文化廳、南通市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在南通開展,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101項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集體亮相,百余位非遺傳承人現場的生動展示,令人嘆為觀止。
讓百姓在家門口飽覽非遺
聽梅庵派古琴藝術大師撫琴演奏,觀蘇繡、云錦工藝大師飛針走線,賞核雕、玉雕作品的精雕細琢,品常州梨膏糖、白蒲茶干的甜香滋味……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的展廳里走上一遭,上述愿望便可輕松實現。
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方林表示,自己每年會參加許多類型的非遺展覽,有些甚至比此次展覽的規模還要大,但他仍舊覺得這次展覽的意義非凡,“這是對江蘇省內非遺項目的一次全面展示,它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全省的非遺,同時,以一種更親切、直接的方式向百姓普及了身邊的傳統文化。”一個小朋友走到張方林的展臺前,饒有興趣地欣賞著各式活靈活現的剪紙作品,張方林見孩子感興趣,趕緊拿起剪刀,不一會兒,一只栩栩如生的紅蝴蝶便“飛落”在小朋友的手心。
“只有親眼見識到云錦的織造過程,才能真正領會什么是‘寸錦寸金’啊。”南通市民朱奕在觀看了兩位云錦藝人的現場展示后感慨地說,“對于許多非遺項目原來僅僅是聽說過,如今有幸識得廬山真面目,更加深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26歲的李金晶是雕版印刷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義時的徒弟,此次展覽由她代表師父展示雕版印刷技藝,“我十分珍惜此次參展的機會,因為要傳承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將技藝傳承好,也要將技藝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傳播給大眾,此次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對于我展示技藝、傳播雕版印刷文化都是一種鍛煉。”
為非遺法律法規提供宣傳平臺
此次展覽不僅僅是對江蘇省非遺技藝的一次全面展示,同時還為江蘇省非遺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提供了平臺。今年4月1日,江蘇在全省正式施行了新修訂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新修訂的《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引導方式、投入方式、保障方式、激勵方式和管理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各法律主體,尤其是地方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法律責任和工作職責。新《條例》還對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文化經濟,鼓勵公民保存、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工作分別作了規定和細化。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非遺保護條例的普及,在展廳內,主辦單位還專門設立了《條例》宣傳和保護工作咨詢臺,公眾可免費領取《條例》的文本,來自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和30余名文化志愿者在展覽期間組成了咨詢顧問團隊,專門向代表性傳承人、非遺保護單位負責人以及公眾普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解答法律問題。
非遺與城市重大活動牽手
據江蘇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馮錦文介紹:“此次非遺技藝大展是江蘇省近年來舉辦規模最大、參展項目最多、展品品質最高的一次非遺展示活動,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江蘇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此次大展不僅是第8個“文化遺產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2013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的一項子活動。僅開幕當日,就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100名中外來賓參加,可以說此次非遺技藝大展的舉辦是一次將非遺保護工作融入城市重大活動的有益實踐,對于提升和擴大非遺保護工作的影響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陳亮表示,此次非遺技藝大展不僅吸引了大量群眾參觀,擴大了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了公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全省各地非遺保護工作經驗的交流和傳承人之間技藝的切磋,對于江蘇非遺保護工作向廣度和深度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人人都是文化遺產的主人’,江蘇舉辦此次非遺技藝大展不僅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到民眾中,而且還吸引了更多的人自愿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起到了引導公眾自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馮錦文說。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