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族三島上過“哈節”
京族群眾舉行祭祀活動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的萬尾、巫頭、山心3個小島上,京族人喜歡的唱哈節、竹杠舞、獨弦琴,被譽為京族文化的三顆珍珠。其中,唱哈節也稱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該項目已于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舉辦哈節的日期不一樣,或在農歷六月初十,或在八月初十,或在正月十五,但都有專門用于哈節活動的建筑物——哈亭。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一般都建于村邊,以上乘木料建成,堅固美觀。哈亭正堂設有神臺,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和祖先牌位。
關于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說,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說稱,古代有位歌仙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百姓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人,后人為了紀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
哈節舉辦前,京族人家家戶戶打掃門亭,里里外外布置一新。哈節到來那天,全村男女老少會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舉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動,非常熱鬧,一般會持續3天。唱哈是哈節的高潮,所占時間最長。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稱“哈哥”,專司撫琴伴奏,兩位女歌手是“哈妹”,一個持兩塊竹板,另一個拿一只竹梆,擊節伴奏,輪流演唱。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說、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鑼鼓聲中常有少女登臺獻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頭頂天燈舞”。舞者頭頂瓷碗,碗上疊盤,盤子里點燃蠟燭,同時兩手端著酒杯,杯中也各有蠟燭一根。歌舞時蠟燭閃閃,若有多人共跳此舞,則滿場燭光閃爍。“聽哈”者一邊飲宴,一邊“聽哈”,其樂融融。
為了保護這一傳統的民間習俗,自2008年起,東興市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京族哈節慶典活動。借助哈節,他們還把竹杠舞、獨弦琴等民間藝術形式帶給了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充分展現了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
(編輯:單鳴)
· | 皇家過年啥講究:張貼“門神” 掛白色“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