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三丈三 擎得起“放”不下——記天橋中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傅文剛
2005年春節傅文剛在澳大利亞表演天橋中幡
2009年傅文剛(身著藍衣)在德國表演中國式摔跤
春節長假過后,許多人開始了新一年緊張忙碌的工作,而直到年初九,傅文剛才能排出一天的假期休整一下,陪陪家人。每逢傳統節日都是傅文剛最為忙碌的時候,28年來,春節里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國內各大廟會或是趕往廟會的路上度過的。當中幡高高豎起,傅文剛的亮相便會掀起整個廟會的高潮,成為活動中最為醒目的“可移動地標”。51歲的傅文剛是天橋中幡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中幡起源于晉朝,清朝稱“大執事”,是既具有儀仗特色又用于比賽力量的一種旗幟。標準的中幡全長9.9米,主體為下粗上細的竹竿,竿頂懸掛有標旗,另外還會加上一層或多層由彩綢、錦緞、響鈴、小旗、流蘇組成的裝飾物,使得舞動中幡時兼具色彩和聲音。演出時,表演者不時將30余斤重的中幡拋向空中,再用手、肘臂、額頭、甚至是鼻梁等部位穩穩擎起,始終保持幡不離身,竿不落地。
幡起人聚好口碑
傅文剛的師爺寶善林寶三爺是1900年生人,民國時期拜了在北京天橋開跤館的宛永順門下學習摔跤。一次廟會上,寶三遇到了舞中幡的王小辮兒,便成了中幡的“忠實粉絲”,王小辮兒到哪里表演寶三定會跟去看。而這個王小辮兒就是將中幡引入民間的第一人,他的哥哥是宮里舞“大執事”的太監,每年回河北老家探親時就會教他舞中幡,清朝滅亡后,王小辮兒成了“北漂”一族,在天橋和各個廟會上以舞中幡為生。
一次,王小辮兒到官宦人家表演拿手絕活“蘇秦背劍”時,突然刮起一陣旋風,眼看中幡就要落地,一旁的寶三一個“里倒勾”(摔跤動作)便將中幡送還到王小辮兒手里,不知道的觀眾還以為這是師徒配合的創新動作。經歷了這次救場,王小辮兒覺得寶三機靈,愿意收他為徒。寶三更是求之不得,后經幾番周折終于得到了宛永順的同意開始學習中幡。
寶三潛心研究舞中幡與摔跤的技巧,將二者融會貫通,成為了天橋中幡和摔跤的一代宗師,而他對徒弟的要求便是既要精于中幡也要擅長摔跤。“寶三爺就是天橋的名片,從清代開始,天橋有三大跤場,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就只有寶三爺的跤場屹立不倒。”說到寶三,傅文剛神情中透著敬重,“其實除了武藝的高超外,寶三爺在天橋有著極好的口碑。三丈三的中幡舞起來絕對是賺足了所有人的眼球,而寶三爺舞中幡向來都是在一天最末了的時候,為的是不跟其他的藝人搶生意,因此藝人們都覺得寶三爺仗義,對他也格外尊敬。”
好奇·逃跑·心心念
傅文剛的父親傅順祿是摔跤出身,一次比武切磋時被寶三看重,開始跟隨寶三學習中幡。新中國成立后,傅順祿成了第一批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當時傅順祿也曾收過3名徒弟,然而傳藝不多便因“文革”切斷了這份師徒之緣。為了將技藝傳承下去,傅文剛的哥哥們開始跟著父親學習。而8歲的傅文剛似乎對彈球、拍方寶這些游戲并不感興趣,耍中幡對他來說卻充滿著吸引力,每當哥哥們練功,他就在一旁跟著比劃。漸漸地,父親發現他是個練中幡的好材料,于是就更加精心培養,對他的要求也越發嚴格。“練上就后悔了,小時候沒少挨打。”講述著疼痛的回憶,但傅文剛的嘴角卻是上揚的,“一練不好就要‘貼邊兒’,靠墻根倒立不準下來,否則就是藤條伺候。”
也許是青春期的叛逆,也許是練功真的太過枯燥,在傅文剛16歲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內蒙古參軍。然而不到一年,令傅文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開始偷偷想念起那段痛苦的日子。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站崗時,傅文剛會情不自禁地操練基本功取暖,同樣喜好摔跤的副團長查崗時發現了他的“小動作”,非但沒有處分他,反而常常在他站崗的時候去找他切磋。就這樣,3年來傅文剛不僅是心心念念著這兩門技藝,而且基本功的操練也從未間斷。
桃李芬芳難解憂
1985年地壇廟會恢復,20多歲的傅文剛第一次跟著父親在廟會中表演中幡,便一舉成名,從此全國各地的邀約不斷。后來傅文剛做起了建材生意,買賣甚是紅火,但傅文剛有著深深的天橋情結,他一直想組建一個藝術團專門展示老天橋絕活兒,于是便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奔走多年,終于在2000年,北京傅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正式成立了,除了表演中幡、中國式摔跤外,還有硬氣功、古典戲法等老天橋絕活兒。
目前,傅文剛有10多個徒弟、40多個學生。對于傳授技藝傅文剛十分開放,但要成為自己的徒弟,傅文剛則會仔細考察,品德優良者才可“收入麾下”。每次收徒傅文剛都會舉辦傳統的拜師儀式,拜師宴上,紅氈鋪地,親朋好友聚齊。傅文剛說:“辦拜師儀式的目的一是將新收的徒弟介紹給好友和同行,共同監督徒弟的德行,不可以武傷人或欺行霸市;二是為徒弟提供人際交往的平臺,如果今后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難題,自己的同行或好友也會給予幫助。”
如今,傅文剛的徒弟們都已經可以獨擋一面,在全國各地的廟會中常能看見舞動著寫有“傅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幡面的年輕人,傅文剛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場下“檢閱”徒弟們的表現。盡管如此,傅文剛還是有些擔憂:“目前我的這些徒弟,他們的父輩都是擅長摔跤或喜歡中幡的一代人,對于中幡和摔跤有著與我一樣的感情,然而現如今的年輕人對這方面的了解少了,可能他們的下一代愿意傳承技藝的人會越來越少。”采訪快要結束時,傅文剛告訴記者他一直以來的愿望是開一家跤館,普及中國式摔跤,同時也能為徒弟們精進中幡技藝提供場地,但讓傅文剛痛心的是,當前跆拳道館炙手可熱,而中國式摔跤因尚屬非奧運競技項目得不到人們的認同,跤館即使開起來恐怕也難免要門前冷落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