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人才何時才能供需平衡
自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以來,我國已有9859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50家收藏單位被認定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不過,與數量龐大的亟待修復的古籍相比,我國的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可謂捉襟見肘,這讓許多業內人士感到憂心。
古籍修復人才的缺口究竟有多大?這一領域的人才培養何時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就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調查。
修復任務和人員數量嚴重失調
河南省圖書館館長、河南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楊揚介紹,目前,河南省圖書館館藏的50萬冊古籍中,1/3需要修復,而嚴重受損的有5萬多冊。現在河南省圖書館古籍部共有11人,除了承擔館藏古籍的保護工作外,還承擔著古籍借閱等任務,人員嚴重不足。
“目前,我們圖書館內參與古籍修復的人員,包含外包、外聘以及內部職工,將近30人,這在全國范圍內已經算是不錯的了。”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張品芳告訴筆者,上海圖書館入藏的古籍約有170萬冊,其中需要修復的有40萬冊之多,由于工作量巨大,30人還是顯得十分緊張。
在國家圖書館,目前有古籍和特藏品共240萬冊,古籍達100萬余冊,其中破損量較大、需要進行修復的占1/4到1/5,而古籍修復人員只有將近20人。
據國圖統計,全國包含圖書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等在內的公藏單位有3800多家,擁有古籍總量超過5000萬冊。博物館、圖書館內部的專業古籍修復人員有400余人,盡管和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時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長,但遠遠沒有達到供需平衡的程度。
開設古籍修復專業的院校很少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杜偉生表示,據他統計,全國有50多家院校設立了涉及古籍修復方向的專業,大部分為中專和高職院校。高等院校方面,只有南京藝術學院、南京金陵科技學院以及遼寧的一所高等院校設立了相關專業,不少高等院校沒有形成專業,只設立了相關實踐課程。
南京金陵科技學院的古典文獻系,前身為2004年創辦的“歷史文獻(古籍修復)”專業,每年招生70人左右,設置了古籍修復、古籍數字化兩個專業方向,向全國輸送了很多專業的修復人才。系主任葛懷東表示,由于教育部的學科目錄中,不包含獨立的古籍修復科系,另外,也考慮到師資等教學條件,很多院校偏向設立文物鑒定與修復等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相對變弱了。
此外,古籍修復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葛懷東表示,他們通過不斷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近幾年,陸續有該專業的畢業生通過招考,進入到公藏事業單位,成為在編人員。此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哪怕各省市只有一個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掌握了修復理論和技術,再把技術帶回到自己的家鄉,也可以為古籍修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為古籍人才培養提供制度支撐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指出,古籍修復行業作為一個長期“坐冷板凳”的行業,人才隊伍薄弱是由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編制有限,進人很困難。由于編制所限,國圖古籍修復中心每年只能進1至2個人,省級圖書館大部分已經定編,隊伍總擴大不了。可以接收古籍修復專業畢業生的單位少,使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轉業,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是現有人員待遇低。修復人員作為技術人員,不能參評研究崗位,大部分都是初級職稱,得不到好待遇,導致不少人才望而卻步。
三是修復人員普遍學歷偏低、工作被動,無法推進行業發展。古籍修復行業出現于解放初期,當時的從業人員基本都只讀過小學。進入21世紀,盡管絕大多數修復人員是大專文憑,由于長期進行傳統修復工作,他們推陳出新的能力不足。
張志清認為,要解決上述弊病,就要建立有利于古籍修復人才成長的機制,為他們提供比較好的待遇。應該建立文獻修復師的資格認證機制,這樣既能提高高級修復師的地位,又能使整個古籍修復行業社會化。另外,院校和圖書館等公藏單位應合作建立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一方面在學校培養修復人員,一方面給修復人員提供實踐和提升的機會。
葛懷東也指出,由于古籍修復專業的特殊性,院校的師資力量會較薄弱,和公藏單位合作,雙方發揮各自優勢,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還可以增強師資力量。同時,希望國家在機制上有所變通。目前,我國將古籍界定為文物,提升到了一個較高位置上,然而,對修復人員的條件設定過多,導致專業人員進不了一線,在提倡需要專業隊伍的同時,應該增強機制的實效性。
實現良性循環還需要5年
目前,社會上對古籍修復技藝的需求很大,對古籍修復的熱愛程度、關注程度也在不斷提升,但整個行業太過封閉。許多網友表示,只在院校和事業單位培養相關人才,導致很多希望學會這門技藝的古籍愛好者求學無門。
“我認為網友說的很對,古籍修復事業的發展需要調動社會的力量,國圖也開設了針對古籍愛好者的培訓班,培訓效果非常好,培訓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張志清介紹,自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至今,國圖通過各類古籍修復培訓班培養出了720人,其中,真正參與到修復工作的人員保守估計達到350人到400人,并且大多數為高學歷人士。
張志清表示,培養人才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的過程。修復人員從最簡單的換皮、訂線做起,逐步參與到破損程度較大、更加珍貴的古籍的修復工作中,直到真正進入掌握全部知識、技能并可以熟練進行獨立操作的階段,起碼要5年。
張品芳也認為,想要解決人才缺口的問題就要堅持長期不斷培養,真正、全面地培養出專業人才至少需要3年至5年。想要快速解決問題,可以培訓社會人員,但是他們只能做單一的、搶救性的工作。
按照國圖的考慮,我國古籍修復行業至少達到1500人到2000人的規模才夠用。以目前國內已培養出的人才數量計算,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古籍修復行業才有可能實現人才供需平衡。張志清表示,國家非常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當前,古籍修復行業的發展機遇非常好,只要逐步調整機制,相信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建設會有較快的發展。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