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帳號: 密碼:
      English日本語簡體繁體

      中國飲食分菜系的前因后果——三談中國烹飪申遺問題

      時間:2012年01月04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季鴻崑

        2011年8月29日,本報刊登畢茲文章《嘴巴不保護 申遺又何用》,作者就中國烹飪申遺問題進行探討,指出飲食就像語言,是印刻性、地標性文化,菜系之間差別猶如天壤,無法以“中國烹飪”一言蔽之,故而不宜申遺,保護中國飲食的唯一途徑是“老百姓的嘴巴”,“他們愿意吃、喜歡吃,這個遺產自然就保護了、傳承了、生存了”。此文引起飲食文化學界的熱議,9月9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何宏發來《留住餐桌記憶 烹飪需要申遺》一文與畢茲商榷。10月12日本報刊發中國食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季鴻崑先生文《再談中國烹飪的申遺問題》支持何文觀點。后兩文認為“中國烹飪”需要通過申遺而獲得推廣。申遺不是目的,是“留住祖先餐桌記憶”的手段。這一組討論文章都涉及到中國烹飪菜系問題。值此元旦、春節之際,飲食文化正唱主角,大眾對菜系問題多不甚了了。本報今特再刊發季鴻崑先生文,以作“知識考古”,也可讓上述討論更加深入。歡迎更多學者參與此一百家爭鳴。——編者

        在2011年8月29日《中國藝術報》三版,畢茲先生反對中國烹飪申遺的文章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中國烹飪本身確屬非物質文化自是無疑,中國烹飪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營養味道獨樹一幟,為世界罕見樂見,比起‘法國大餐’,中國烹飪菜系的繁復、品種的豐富、體量的龐大,都是前者不可與之同日而語的。中國烹飪的境界、層次、水準,早在‘法國大餐’之類非遺之上。也正因此,拿‘中國烹飪’低就‘法國大餐’,有失儒雅風范。這不是諷刺和調侃,事實如此。當然如果只說刀工、火候和調味也可以實現簡化,但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對象。”將這一段話仔細閱讀兩遍,不禁有一種復雜情感涌上心頭。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將其用之于飲食是非常恰當的。既然我們提倡“以人為本”,尊重所有的人(不論其民族和膚色),當然也要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方式)。舉個極平常的例子,用筷子、刀叉或以手抓食都是可以接受的進食方式,這里面沒有什么“層次”和“水準”的差別。再如,面包和饅頭都是用小麥面粉制得的食品,但饅頭最好趁熱吃,放冷了會令淀粉回生老化變硬,口感不佳;而面包可以放置較長時間也不易變硬。這是由于制熟方法的不同所致,但我們并不可以據此說這兩種食品所承載的文化有什么高下之分。同樣,在國內,也不能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飲食風格作出“意境、層次、水準”之類的比較評價,因為那樣做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論,導致狹隘的地方主義意識泛濫而影響團結。

      “天下第一蒸籠”天門開籠
      蒸菜是湖北的特色菜。2011年12月29日,一個巨大的蒸籠在湖北省天門市開籠。這個蒸籠將手工制作的108個當地特色蒸菜集于一籠,直徑2.8米,重達300公斤,被稱為“天下第一蒸籠”。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畢茲先生在上述那段文字之后緊接著是對菜系問題的討論,他反對中國烹飪申遺是因為“菜系的繁復”。

        關于菜系的爭論,在飲食文化界已經進行20多年了,一個針鋒相對的概念便是趙榮光的“飲食文化圈”。我們可將此兩者簡稱為“系論”和“圈論”。對“圈論”的產生,趙榮光明確介紹是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將中華歷史文化分為“七個文化圈”和日本著名食文化學家石毛直道關于全世界存在“中華飲食文化圈”之說的啟發和影響;而“系論”則從來沒有說明其真正的學術來歷。上世紀80年代末,已故的陶文臺倒是向筆者明確介紹過,“菜系”是姚依林擔任商業部部長時提出來的,而且一開始就定的是“四大菜系”(粵、魯、川、淮揚)。1987年,全國舉行第一次烹飪大賽,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田紀云在致辭中再次提出“四大菜系”之說,這也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權威根據。有一批研究中國烹飪的人對此大加宣揚,一時間“菜系”論滿天飛,未被列入“四大”的省、市、區紛紛提出獨立菜系,“八大菜系”、“十二大菜系”等提法日新月異,但仍有若干省、市、自治區未能建“系”,如云南、廣西、黑龍江等,至今仍在嘀咕。“四大”中的淮揚菜系首先崩解,有人把《尚書·禹貢》中“九州”作為淮揚菜的覆蓋區域,這樣,把江蘇各地和上海、浙江、安徽甚至江西和福建都納入其中。被納入是一回事,受納者是否承認又是另一回事。于是江西有贛菜,福建有閩菜,安徽稱徽菜,浙江稱浙菜,就連脫離江蘇才100多年的上海也不買這個賬,創立了“海派菜”的名稱。同樣,江蘇省內各地,也不承認淮揚菜是他們的代表,特別是南京和蘇州兩地,派出代表向有關部門質詢。此后一段時間不再用淮揚菜這個稱謂,以江蘇菜代之,并把全省進一步劃分為金陵、蘇錫、淮揚、徐海四個風味區,才算平息這場風波。其實類似的現象在其他省、市、自治區也有發生。之所以發生這些矛盾,完全是由于少數人自以為是、不與各方面商量。海南建省以前,海南菜是廣東菜的一部分,都稱粵菜,可海南建省以后,有人去轉了一圈,立刻打出海南菜系的旗號。更有甚者為一個縣建立菜系,簡直是亂了套。

        其實,“系”論和“圈”論都只是地方飲食風格的表述方式,本不必過分計較。這種地方性飲食風格主要是由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相關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特別是中心城市的引領作用),以及民族、宗教、習俗、歷史背景等人文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早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就有這方面的遺存,特別是在《楚辭》中,《招魂》篇有“吳羹”,《大招》篇有“楚酪”、“吳酸”,都是地方風味的明確描述。漢晉時期有“胡食”、“羌煮貊炙”。到了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說開封有“南食店”、“川飯店”;吳自牧的《夢梁錄》說杭州有“南食”、“北食”、“川飯分茶”的區別;清則有滿食、漢食的分別;清末民初,徐珂撰《清稗類鈔》時,認為“肴饌之有特色者,為京師、四川、廣東、福建、江寧(今南京)、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其中后五者均屬江蘇,這跟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有顯著的關系,文化繁榮也對淮揚菜的盛傳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綜上所述,飲食的地方風格從古到今都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并無菜系之說,更沒有優劣高下之分。那么,何以菜系之說一經提出立刻迅速傳播、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認同呢?這和解放后人們迫切要求提高廚師社會地位有密切關系。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談吃論喝的亦復不少,但肯定廚師職業地位的論述極為罕見,今人奉為廚行祖師的伊尹有“說烹要湯”的明確記載,有人稱之謂“宰相廚師”,但孟子說此乃“誣圣”之言,在“君子遠庖廚”的訓條之下,“飲食之人”被稱為“饕餮之徒”,這樣就導致廚師的社會地位低下。再加上古代名廚如易牙之類的惡行,被士大夫和正統史家不斷放大,更使得廚師抬不起頭來,即便如袁枚那樣對飲食有深入研究的人,在《隨園食單·戒單·戒茍且》中也視“廚者,皆小人下材”。被視為廚師傳記范本的《廚師王小余傳》開頭便說:“小余,王姓,肉吏(即廚役)之賤者也。”袁枚既為王小余作傳,卻連他的籍貫都沒有介紹,對廚師的輕視,由此可見一斑。

        新中國成立以后,真正實現了人人平等,但廚師仍然不是人們羨慕的職業,盡管我們在許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中見到不少“炊事老班長”的形象,但真正有名有姓的英雄炊事人員幾乎沒有傳記。迨至當代,許多人仍然不認為“燒飯做菜”是一門學問。因此在上世紀“烹飪熱”的浪潮中,把提高廚師社會地位作為飲食文化研究的主要訴求,這是一點不奇怪的,也的確達到了一定的目的,不僅在英雄模范人物中出現了不少廚師,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中,也多次出現廚師的身影。但光有這些還不夠,提高飯菜的學術地位就成了必然措施,這顯示著廚師的勞動成果具有相當高的文化水準。將地方飲食風格冠以“系”這樣光鮮的稱號,以示其“博大精深”,就成了某些廚行代言人的得意之事。如果說姚依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果真說過話,就是出于對廚師勞動的尊重,這本來無可非議。但是地方飲食風格是否真的有什么系?這顯然是個科學問題,還是要從學理和語言兩方面加以論證,并不是誰說了就可以定論的。

        1989年版的《辭海》對“系”字作了十幾種詞義說明,其中與“菜系”相對應的當是系統或系列,“系統”的英語形式是system,“系列”的英語形式應當是series,把某種地方飲食風格的菜肴說成有什么系統或系列,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故而在英語詞書中多用style(風格、型式)這個詞,菜系被英譯成為style of cooking或style of cuisine,香港的黎子申干脆就叫菜式,這種表述無疑是準確的。但是由于約定俗成的語言傳播習慣,人們普遍承認了“菜系”的說法,卻絲毫沒有系統或系列的意味,實際上仍是風格、型式的意思,而不是某些菜肴點心的組合,這是從語言方面的考察結果。從學理方面考察,地方飲食風格是個偏重于人文因素的概念,而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中,飲食文化遺產是偏重于手工技藝的項目。因此考察其基本技術要素才是問題的本質,無論哪一種地方飲食,其基本技術要素的項目都是相同的,甚至中國和外國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中外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這些技術要素的表述方式是不相同的,即以烹飪而言,我們所說的刀工、火候和風味調配,在西方的近代食品科學中,分別相當于食材的機械性加工、熱處理和調味。其間所用的機械工具、加熱設備和炊具、主要調料品種和調和手法,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些才是中國烹飪手工技藝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在我們國內的各個地區和民族,這些技術要素也略有差異,構筑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風格,但與國外相比,其共性大于個性,所以筆者主張以“中國烹飪”名目申遺,并非異想天開,而是力求將這些共性升華,作為整個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它推廣到海外,從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至于那些可貴的精神文化,實際上是附著在手工技藝上的。可惜的是我們過去在這方面的研究很不深入,出于各地地方利益的需要,我們常常在諸如菜系之類問題上爭論不休,在互聯網上,這方面的苗頭已經很明顯了,這也正是筆者反對申遺活動中的菜系干擾的原因。

        誰都知道,文化不僅是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吹拉彈唱,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同樣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脈。因此,通過吃喝玩樂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更能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論語·鄉黨》便是有力的證據。事實上,只要你拿起筷子吃飯,便有了幾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即以筷子為例,筆者曾見日本人在其宴會擺臺中,把筷枕和筷子橫在食客的面前,這和中國的擺臺方式相比差了90度,筆者深感困惑。后經研究中日飲食文化交流的賈蕙萱教授指點,才知道這是日本在家庭中對兒童進行飲食禮儀教育的需要。日本家庭吃飯時,飲菜上了桌,孩子們不可以隨便動筷子,等母親宣布吃飯時,他們要雙手捧起筷子對母親表示感恩后才正式吃飯。筆者后來查閱徐海榮主編的《中國飲食史》第3卷時,發現唐代的野宴圖和敦煌石窟壁畫宴飲圖上,筷子就橫著擺放,而日本人使用筷子就是從唐朝傳入的,或許他們同時將這種感恩教育也吸納進來了,而我們自己在后來的歷史變遷中反而丟掉了這一傳統。因此那種認為只要有人吃,飲食文化是不會流失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反對飲食申遺也是毫無道理的。


      (編輯:孫育田)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精品一|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精选观看中文字幕高清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 久别的草原在线影院电影观看中文 |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网站|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久久|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中文字幕你懂得|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久热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五月婷婷无码观看|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羞羞网|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专区|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无码国产|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