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自開展以來,藝術家們把眾多優秀作品帶到了群眾當中,同時,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取得了沉甸甸的收獲。“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的生動實踐再一次印證了“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一真理。
通過參加“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藝術家們對藝術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這一責任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自己的人生觀、藝術觀在不斷凈化,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在不斷加強。看到自己的表演在文化生活較為匱乏的基層受到歡迎,藝術家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深入基層,把自己的藝術才能貢獻給廣大基層群眾,和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保持血肉聯系,是文藝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也是文藝工作者不斷成長的必由之路。有的演員說,“送歡樂、下基層”對于自己而言是靈魂的洗禮,把自己的心靈拿到老百姓面前“曬曬”,對于提高藝風藝德十分必要。尤其是對于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在一次次演出過程中耳聞目睹到了前輩藝術家任勞任怨、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這對于他們今后的藝術道路將起到巨大的積極影響。
真正走到需要文化藝術的群眾中去,對于藝術家藝術修養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這是為古今中外偉大藝術家的藝術實踐所驗證的客觀規律。那些脫離人民生活的藝術,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只有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才會有藝術的創造,才能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糧。在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都始終遵循著這一優良傳統。令人欣喜的是,這個優良傳統在“送歡樂、下基層”系列活動中得到了發揚。一對相聲演員來到九江地震災區進行慰問演出后,被眾多災區人民重建家園過程中涌現的事跡感動,情不自禁地搜集素材創作新作品。舞蹈家在山鄉與村民共舞,采集到民間舞蹈語匯。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在“送歡樂、下基層”的過程中和群眾形成良好的互動,親身感受群眾對文化藝術作品的需要,讓藝術作品得到寶貴的錘煉機會,使得一部部作品不斷充實、完善,從而成為真正的藝術精品。
恩格斯在對斐·拉薩爾的歷史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進行評論時指出:“我們不應該為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現實主義的東西……根據我對戲劇的這種看法,介紹那時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會,會提供完全不同的材料使劇本生動起來。”無數優秀藝術作品的誕生經過已經對恩格斯的這番論述作出了例證。今天的文藝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真正走進基層,走進現實,讓自己的藝術道路更加寬闊。(作者為中國藝術報評論員)